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推崇劳作、劝课农桑的传统。清朝的雍正帝在位期间极为重视农业,他曾说过“农人辛苦劳作以供租赋,不仅工商不及,不肖士大夫亦不及也。”在雍正执政的十三年里,除雍正十年,他因偶感风寒没有亲自参加亲耕典礼外,其余十二个年份,他都到先农坛参加耕田典礼。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祭先农坛图》,生动描绘了雍正参加亲耕礼的画面。
近期,首都博物馆“辉煌中轴”大展中的多媒体展项“祭祀乐舞”便以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祭先农坛图》卷一为底本,将古画卷与LED曲面屏结合,利用视听多媒体重现雍正帝在先农坛参加亲耕礼祭神农的盛大场景。
“祭祀乐舞”多媒体展项
论语里记载“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而本次“祭祀乐舞”多媒体展项就生动复现了记载在古籍里存于想象的中和韶乐、干戚舞和羽籥舞,让大众看到中轴线上礼乐交融的祭祀礼乐,多层次感知到中轴线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建筑概念,它也是一套掌管人间秩序的时空礼序,从古代帝王之家至寻常百姓,这套秩序理念已深深融入到中国人的文化基因。
01从一句话开始
“祭祀乐舞”多媒体展项在开展后备受好评,多媒体总设计王泊乔和DAC中数艺团队试图利用视听语言让典籍中专业陌生的文字符号变得亲切可感,观众置身半沉浸式的空间,就能与乐舞生面对面体会中轴线上鲜活的礼乐文化。
不过,这个展项最初只是源自首都博物馆展览大纲上的一句话,“重现中轴线上的祭祀乐舞”。因为中轴线及其所形成的政治场所是古代帝王举办各种礼仪活动,向上天汇报自己职责的最主要空间,祭祀乐舞是中轴线上的重要礼乐活动。
先农坛祭祀用雅乐,源自上古,成于西周,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已经渐渐失传,缺乏具体可感的乐舞参考。王泊乔和创作团队当时遇到的首要问题便是什么是祭祀乐舞?要演绎这一兴发自古代的乐舞势必要搞清楚它所蕴藏的文化内涵,于是我们开启了一段“数字考古”之旅。
02如何将祭祀乐舞数字艺术化复现?
-用历史做内容-
以策展大纲上的展品《雍正帝祭先农坛图》为切入点,DAC中数艺创作团队翻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尝试研究清乾隆时期《律吕正义后编》所记载的清帝王在中轴线上祭祀乐舞的舞蹈和曲谱,厘清《雍正祭先农坛图》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首都博物馆专家还提供了祭祀乐舞的初始动画资料作为创作参考。
《雍正帝祭先农坛图》卷
清/绢本设色/纵61.8厘米,横467.8厘米
《雍正祭先农坛》是雍正帝前往先农坛谒神农、行祭礼的场景,展项除了属于营造的沉浸式体验外,其现实意义在于真实地还原当时的历史画面,传递清代宫廷纪实绘画富丽奢华、庄重严整的审美效果。因为《雍正祭先农坛图》这幅古画本身就具有极高的艺术、文化甚至是考古价值,所以我们在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优势的同时,始终保持把握艺术设计的分寸感,从而最大程度地将自身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和艺术魅力展现给观众。
当我们了解清楚画面中所记载的乐舞形制、内容和历史人物,“祭祀乐舞”多媒体展项的内容和叙事便自然而然地涌现了。数字媒介恰好可以整合既往的书籍、绘画和动画等媒介形式,从《四库全书》开始,演绎书本上所记载的初献与终献的舞谱。《雍正祭先农坛图》画卷展开,观众仿佛化身雨燕穿越云雾来到祭祀现场。雍正帝身着石青色祭服,在一众官员侍卫的前引后扈下缓缓行进在御道上,前往先农坛。乐舞生伴随中和韶乐重现羽籥舞和干戚舞。在与首博策展团队沟通动画分镜内容时,首都博物馆专家和展陈设计师还提出可以用弧形屏营造具有沉浸式的体验空间。
活化的四库全书《律吕正义后编》中社稷坛祭祀时的初献舞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