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共享厨房”事件迎来官方通报。据报道,相关部门表示,经查,“共享厨房”合伙人张某某家庭名下有90.2平方米小产权房一套、40.52平方米小公寓一套,分期付款购买白色马自达3轿车一辆。社会爱心人士赠予款额579888.25元,款项保存在银行卡、微信及支付宝中,均未支出。
网络图片
面对“排量式”的质疑,当地官方及时通报。从通报内容看,此前一些网友所质疑的问题并不存在,比如所谓“开宝马住别墅”实属信口开河。张某某确实有房有车,而房是自住房,买车也不是一次性付款,认为他靠“共享厨房”而发家致富,并不属实。
于此而言,质疑此事应有理有据,不能动辄道德绑架,更不能捏造事实。一个基本共识是,不能让人倾家荡产做公益,不能认为只有一贫如洗才能从事慈善。如果连合理的利益诉求都不能有,这种思维属于道德洁癖,只会导致人们不敢参与公益。
而具体到此事,官方还应进一步就网友的质疑回应。比如,社会爱心人士所捐赠的款物,为何均未支出?如果来不及支出,那么此前接受的善款善物是如何支出的,有没有一本明细账?
再比如,此前很多人都反映,在这家“共享厨房”里烧菜熬汤,被收取的使用费高于市场价位,这是为何?既然打着共享的招牌,是不是尽量体现出公益性质?
此外,张某某被质疑连续多年都要“卖惨”,向公众诉苦经营困难,坚持不下去了,这里面有没有文章?有网友对此不理解,甚至认为涉嫌卖惨,这种疑问也需要直面。把张某某想得很坏,并不可取,但网友的质疑如果是合理的,合情的,他们的确需要一个交代。
总体看,不能让张某某寒心,也不能让爱心人士痛心。如果他们捐赠的财物未能合理使用,如果共享厨房体现不了初衷,受伤的恐怕不只是在那里做饭的患者和家属,还包括社会大众,乃至慈善事业。
人们常说,要把慈善事业做成人人信任的“透明口袋”。做慈善,需要善心,也需要专业能力,更需要主动接受监督的行动自觉。越透明越能赢得信任,越能行稳致远,越能实现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