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改革先锋”王伯祥去世,留下了那一棚棚的寿光蔬菜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经多方核实,“改革先锋”奖章获得者王伯祥于3月13日逝世,享年81岁。
每日凌晨2:30,寿光农产品物流园的蔬菜买卖交易后,发往各地的商超和市场,最终出现在全国人民的餐桌上。
从贫困落后县摇身一变,成为“中国蔬菜之乡”,寿光见证了原寿光县委书记王伯祥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如今,王伯祥虽去世,却留下了那一棚棚的寿光蔬菜。
2021年,在接受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采访之时,王伯祥卸任寿光县委书记已近30年,但他一直关心着寿光蔬菜的产业化发展,他始终强调,“共产党的官是百姓的官,百姓的官就得时刻想着百姓。”
2021年,王伯祥接受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采访
改变农民命运的“蔬菜革命”
在全国冬暖式大棚的发祥地——寿光市三元朱村,至今还保留着在王伯祥支持下搞起来的第一代大棚。
这代大棚,见证了王伯祥立足寿光市种植蔬菜的传统优势,全力扶持推广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历史。
1986年6月,王伯祥担任山东寿光县县委书记,当时,寿光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那如何让寿光富起来?“刚当上县委书记的时候,我就想着让人民有钱花,那就在蔬菜上做点文章。”
1989年8月,正是青玉米抽缨孕籽之际,王伯祥决定要砍掉20多亩长势正旺的玉米,进行冬暖式蔬菜大棚试验。
“尝试新鲜事物,不会一帆风顺的,我得带领大家有决心搞起来。”王伯祥深知,蔬菜夏天是草,冬天就成了宝,只要琢磨透技术,在寿光也能建成冬暖式蔬菜大棚。
在王伯祥的动员支持下,寿光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带领村民们建起了17个冬暖式大棚。
第二年,17个大棚平均纯利润2万多元,造就了17个双万元户。
王伯祥当即拍板在全县推广,紧接着,五千多个大棚在寿光拔地而起。
“全县里五千多个大棚,没有一个不丰收的。”寿光市三元朱村原村主任王佃科回忆,寿光积累了全国领先的蔬菜种植技术和经验,寿光一年要外出五千多位技术员,专门教授大棚蔬菜种植技术。
30多年来,寿光蔬菜大棚不断地创新发展,从烧煤的“土棚子”到“晒太阳”的第一代冬暖式大棚,再到现代化的第六代智慧大棚,发生了一场改变农民命运和改写农业历史的“绿色革命”。
第六代大棚不仅种植面积从1亩增加到2.5亩,全部使用自动卷帘、温控、喷药、补光和水肥一体化等智能装备,大大缩短了农民的劳作时间,提高了蔬菜质量和产量。
三元朱村村民王聪是村里的“棚二代”,“每一个种棚人都是师傅,我们只要种好不愁卖。”王聪种植着四个大棚,每天早上摘好菜,就送到村口的蔬菜专业合作社,“吃水不忘挖井人,多亏了王伯祥书记和老一辈人的艰苦奋斗。”
“寿光模式”推向全国
“干大事就得吃大苦,急难险重的活儿,一把手必须靠上去。”这是王伯祥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寿光交通闭塞,一旦遇到风雨天气,蔬菜运不出去,农民便血本无归。
从1986年开始,为了蔬菜流通买卖,寿光蔬菜批发市场三次扩建,占地面积也从20亩扩大到600亩。
如今,寿光农产品物流园除了销售本地菜,还承担冬季南菜北运、夏天北菜南销的重要功能,成为全国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
高峰期日交易量1万吨左右,蔬菜交易品种300余种,辐射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
正像王伯祥设想的那样:这个蔬菜批发市场越来越红火,交易量越来越多,在寿光形成了一个江北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
“老百姓不管种什么样的菜,种多少菜,拿到这个市场上,没有卖不了的。”
在“量”上再突破、在“质”上再提升。
2018年,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落户寿光,这里的一粒种子、一棵菜,都严格按照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发布的种植规范进行种植。
“我们发布的‘日光温室全产业链管理技术规范番茄、黄瓜’两项农业标准是国内第一次制定,可以说填补了一个空白。”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综合科科长孙明告诉记者,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推行从种苗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标准,通过执行标准,让蔬菜生产有标可依,实现蔬菜产品的高质量、高品质、高颜值。
王伯祥和孙明共话从“开拓”到“标准”的寿光蔬菜产业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