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人“阳了”的这个寒冬,外卖骑手成了北京城里最忙碌的人。骑手刘童从早上八点出门到晚上十点回家,忙到没时间吃饭和上厕所。每天订单量是以前的三倍不止。
十二月的外卖订单有了新常态——一些单子上备注着“放家门口,勿电联”;有顾客打开门,戴着两层口罩,说自己阳了,“离远一点”;有的门缝中,只小心翼翼地伸出一只戴着塑胶手套的手,拿到外卖后立刻把门关上。也有人可能是在家憋得太久,或者等得心急,打开门站出来,想和刘童聊几句。刘童下意识地往后退,借口说电梯到了,先跑为敬。
送有风险,取也有讲究。一位顺丰同城的骑手记得,有客人把要寄的袋子挂在门把手上,上面残留着酒精的消毒味儿。取单需要取件码,他敲门,顾客隔着防盗门眼在里面报数字。他看了看袋子,是一盒连花清瘟胶囊。药,是他最近送得最多的物品。
“爆单啦”
最近每天打开跑单App,刘童都会发现,在线的同事人数越来越少。12月13号,他所在的站点只剩下12个人在跑单,而前一天还有19个。这个位于通州物资学院附近的外卖骑手站点虽然不算大,也有三四十个人的规模,夏天旺季时能达到五十人,现在是他印象中人最少的时候。
12月之前,大街上还有很多和他一样穿着黄色或者蓝色棉袄的骑手,骑着电动车急匆匆地奔向各处。下午偶有闲暇,大家会聚在河边或路边,倚在小电驴上休息,聊聊天刷刷手机。但现在,原本拥挤的马路显得宽了几倍,鲜少有车经过,几公里内甚至找不到一个骑手。
“很多人阳了,跑不了,就在家待着。还有一些人是因为天太冷,就提前回老家了。”刘童说。与骑手的人手不足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激增的外卖订单数量。疫情政策放开之后,越来越多的人阳了。居家自愈的人们,需要靠外卖“续命”。
可在外卖平台上,平时半小时内就能到的外卖,时长调整到了50到60分钟。有人下单了一份酸菜鱼饭,饿着肚子等一个半小时,被迫取消了,最后只能翻冰箱煮饺子吃。有人下午三点点了份鸭脖,晚上十一点半才送达。还有人早上九点就开始点午饭,吃过午饭又打开手机点晚饭,虽然每次收到的饭菜都是凉的,但已经很知足了。
前两天,家住朝阳门一带的孙女士在等了几个小时一直呼唤不到骑手后,干脆自己到饭店取餐。饭店门口,堆满了十几袋已经打包好的外卖,只有零星几个外卖员来取餐。“来取餐的都是跑着来,一边跑一边打电话给客人道歉”。
孙女士到饭店取餐时是晚上,堆积订单基本都是中午的
12月中旬,北京连续多天持续大风天气,局地阵风高达六到七级,全天温均0℃以下,晚上低至零下十几度。从早跑到晚的骑手们既担心感染,又得小心大风和低气温天气。
一件平台发的厚棉袄,保暖裤加带毛皮裤,一顶帽子,一双皮手套,就是刘童的全部装备。衣服不能裹得太厚,因为跑起来总会出汗。电驴发动,风呼呼地刮在他脸上,像刀割一样,口罩没遮住的颧骨、眼周冻得紫红。
上午11点到12点,刘童不停歇地跑了八单。他是跑团队单的,基本路程都在三公里范围内。最近每天从早上十点到晚上九点能跑50到80单,最忙的时候没空上厕所——如果路边没有公厕,只能一直憋着,也不敢喝水。
以前接单要靠等,有时候干等一两小时才能等到一单,中午也能休息一个小时左右。但现在,他快到下午两点才能吃上午饭——在空荡荡的美食城点12块钱的快餐,胡乱扒拉完,坐十来分钟,喝口水抽根烟,又继续上路了。
“基本就是把东西一放下,立刻跑下一单。”刘童的App上,永远是一个订单压着下一个订单推送出来。送完这单,下一单眼看就要超时。
晚上六点多,刘童手上的两个订单都超时了。附近一家麦当劳的驻店骑手阳了一大半,急缺人手,他被调过去帮忙。麦当劳的两个单子派到他手里时,只有几分钟就要超时,而且还是两个方向,无论怎么送都超时。虽然最近平台对超时的单子不进行处罚,但看到不断进来的新单子,刘童心理压力很大。
接到单的时候,只剩几分钟就超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