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市的常态核酸检测点撤除的那天,一位环卫阿姨依然习惯的骑着自行车前、来到自己熟悉的核酸点,等待她的是很多和她一样茫然的人,以及工作人员的高喊:“以后都不用再核酸了。”三年间,核酸检测点逐渐多得比公厕还随处可见。做核酸变成“续命”一样的需求,在这背后,核酸检测业务的上市公司们纷纷披露超几十亿的营收,多家企业成功IPO。
但当一切忽然结束,在外界以为的暴利背后,整个核酸检测行业似乎只留下了“一地鸡毛”。一位投行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介绍,虽然社会上的共识是认为这三年核酸检测概念企业赚得“盆满钵满”。但业内却有一个相反的共识。实际上,核酸检测企业的业绩问题特别是高额的应收账款问题,将在2023年集中爆发。
新冠核酸检测需求的诞生在一夜之间。它最初的设想很简单——找出每一个病毒。
在2020年之初,想做上核酸检测并不是一件容易之事——一个人只有出现发热等症状,去发热门诊就诊才能进行核酸检测。由于供应量不足,核酸检测一度成为武汉疫情防控最初的“难题”。
但到了2021年夏天,核酸检测已渗透进了人们的生活。从大规模检测到常态化全员检测,再到“15分钟核酸圈”。但人们对于这种渗透感是模糊的,它突然的出现在生活中,并理所应当地成为了生活中的一部分。
根据全国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信息平台数据,截至2022年5月11日,全国共有1.3万家医疗卫生机构、15.3万名技术人员提供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服务,总检测能力每日近5700万管。
核酸检测归属于体外诊断(IVD)行业。IVD从技术路线上主要可分为生化诊断、免疫诊断、分子诊断。核酸检测属于其中的分子诊断技术。实际上在疫情前,分子诊断是个复杂且没什么存在感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