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阳”过的保定,现在怎么样了?
如今再见着老顾客,梅姐会打招呼,“阳了吗?”多数人回说,“阳了”。
梅姐也阳过了。她是保定清苑区的一家面馆的老板娘,12月12日,她感染新冠康复后再次开张,偶尔几个没“阳”的顾客会选择打包食物带走,但没有一个人,因为她“阳过”不吃她家的东西,“大家都当成一种感冒似的常态”。
12月2日起,保定多区停止社区集体核酸,各区县陆续进入常态化管理,商户恢复营业,商场、公共交通等场所不再查验健康码,餐厅开启堂食。
“解封”后,这座千万级人口的城市经历了艰难的过渡期。
人们接二连三的感染,“中招”就像终究要落地的靴子,之前为“抢菜”发愁的人现在焦虑买不到药,医院的医护感染也变得普遍,“阳性的医生在看护阳性病人”。
十天后,尽管沿街还有不少店铺在冷风中紧锁,但梅姐的小面馆已经热气腾腾。
“阳”过之后,多数人都相信,“发热”潮终会褪去,平静的日常即将归来。
梅姐的面馆恢复经营,除特别标注外,文中配图均为受访者提供
“之前犯愁买菜,现在犯愁买药”
时间拨回12月初,“解封”之初的保定,有些冷清。
在清苑开了十年面馆、对街坊口味知根知底的梅姐,守在空荡的店里。顾客少了大半,吃饭基本打包。到午饭点,人也是稀稀拉拉,能凑四五桌就不错了。但她没敢松懈,收完餐具,立马用酒精擦桌、搓手——她老公盯得紧,“一会儿不搓他就嘟囔你”,搓得梅姐觉得手都光溜了。
店里的酒精喷壶,搁在显眼处,5斤重,两三天就要用完重装;口罩、84消毒液也都备着。本来,店里还有个钟点工,梅姐没让他回来,怕他万一阳了,以后不在店里干了。
此前的11月29日,保定多个区宣布停止社区集体核酸,居民恢复流动;接着,12月2日起,各区县陆续进入常态化管理。
那时,梅姐面馆所在的社区群聊有些慌,“大家议论纷纷,核酸不做了,那谁阳了也不知道。”梅姐说,不同以往社区封控一解除,人“哗”地涌店里来,这次放开,大家出行尤其谨慎,有的出门都带小酒精喷喷。
在保定竞秀区上班的曹静回忆,当时上下班路上,除了偶尔有一两个遛狗的,几乎没人闲逛;有次她和老公想去商城买件袄子,有些犹豫,结果进了商城,整栋楼1到5层,“逛街的顾客不超过5个人。”两人一下放松了,“人少就安全了。”
曹静去的超市,倒是热闹些,不过人们也是快速地在采购目标中穿梭,少有停留。她囤了至少够家里吃一周的量,过去三年,这成了她的习惯。
出行人流的减少,公交车司机王斌有更直观的体验,“放开第一天(12月2日),最多一趟坐两个。”人都坐后头,像要和他在静默的车厢里挨得再远些。
“怕也没用”,王斌说,戴N95口罩、车厢消杀,避免接触,能做的他做到位就行,“回归正常了,也不能说我时刻跟个刺猬似的”。12月4日,他测了次抗原,两道杠,直接在家歇息了。
在保定做家居生意的张宏宇犯愁的是药。他们小区近四百户,封控期间有140多人混管异常,刚解封,一家六口还没下过楼,接连阳了。
从前是为食物“焦虑”,现在是药。张宏宇说,身边的人都是上网查信息,自己上药店排队抓药。他退烧后,卡痰总不见好,想买一两款以前吃过、对症的,转遍小区附近的药店,都是断货,只能抓各种止咳药试试,结果吃得太杂,胃痛得去输液。
张宏宇囤的药。也有人出于担忧,囤了不少药。放开后,曹静单位很快有人发烧请假,她趁着下班回家的空隙,连着跑了几天的药店,囤了16盒连花清瘟胶囊,还有布洛芬、板蓝根、金银花颗粒等感冒退烧药,想着断货的话,给家人分一分。她发现,12月5日之后,药就不好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