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发疯文学”爆红?当心别被割了韭菜
最近,双11预售已开启,一些消费者与客服沟通、催发货的言语迅速“出圈”,引发热议,被称之为“发疯文学”。
“发疯文学”,指的是一种极度夸张、无序、情绪饱满的文字句式。
随着“发疯文学”的爆红,有商家看到了商机,顺势把视线投向该领域,借助网络平台推出了契合部分群体需求的周边产品,如“发疯文学贴纸”“发疯文学手机壳”“发疯文学T恤”“发疯文学表情包”等,销量也不俗。(10月30日极目新闻)
最近,随着“双11”预售已开启,“发疯文学”在网上爆红。
特别是,与“发疯文学”相关联的商品,也在网上热卖。
然而,“发疯文学”的出圈,也引发了不少网友的反思。
有人认为,这种情绪宣泄式的语言,终究偏娱乐性,也可能会污染我们的语言环境。
而在笔者看来,称这种语无伦次的口语为“发疯文学”,也是对文学的一种消费。
特别是,这种“发疯文学”,毕竟与公共道德和文明社会格格不入,即便其成为一种商品,也是一种“问题商品”。
从纾解压力的角度来看,追捧“发疯文学”及其商品,是一种比较极端的缓压方式,治标不治本。
人们经常说的压力,往往所指的都是心理压力。
因为生活方方面面的负担,都会给我们带来压力,而我们又不能逃避,所以我们要学会的是如何自己排压、减压。
而追捧“发疯文学”及其商品,表面上看是在纾解压力,但实质上是在逃避现实和压力。
特别是,一旦对“发疯文学”及其商品上瘾,容易产生心理疾病,在社会认知等方面误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