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下午,重庆涪陵北山坪,橘红色的火舌从山脚斜着向上一路爬升,很快照亮了整座山,近500亩的地方燃起大大小小几十束火焰,火星和烟雾向四方喷散,染红半边天。
重庆995长寿救援队队长刘镇豪当时在现场参与救援。站在山脚下,火光和高温逼近、烧红了他的脸,他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震撼,“突然觉得人好渺小”。
这样的场景,只是重庆山火的一角。在重庆市政府召开的2022年全市高温抗旱工作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市林业局二级巡视员熊忠武表示,重庆市平均气温达到1961年来历史同期最高值。
据了解,重庆已启动市区应急预案,共调集5000余名市区两级应急局专业救援队、森林消防、武警部队、消防救援及当地干部群众全力灭火,重庆市应急局航空救援总队投入7架直升机开展空中灭火,共转移群众540户1500余人,目前,各处山火得到有力压制,暂无人员伤亡。
火势非比寻常
今年重庆山火的火势非比寻常。以17日的涪陵区北山坪山火为例,刘镇豪回忆,“大火烧了整整两天。”他参与了一线的救援,主要负责统筹民间救援队伍和青年志愿者的工作,帮助前方的消防、武警部队运送设备和干粮,因此较为熟悉当时的情况。
“烧起来的时候,我们在江对岸都能听到噼里啪啦的声音。”市民于修居住在距离事发地点4公里左右的位置,隔着一条长江。他在涪陵区出生长大23年,第一次看到山中起火的景象。
次日清晨于修发现,大火仍未熄灭。浓浓的灰黑色烟雾包裹住山体和天空,高度约有几十米,火势正旺,看不出停的迹象。直升机的嗡嗡声在于修的耳边整整盘旋了两天,他在视频中看到,直升机一次次飞到长江里取水再返回火场,但在他看来,“和整座山的火比起来,那一点水太少了”。
8月21日,市民陈娇在短视频软件上刷到了自己所在的巴南区发生山火的消息。但因为她所在的地方距离起火点将近30公里,所以她压根没察觉到任何异常。但到了21日深夜,陈娇闻到了一股呛人的烟味。她猜测,因为窗外的风很大,烟雾就随着风飘过来,不久后她发现阳台的地上积了一层薄薄的灰烬。
她把灰烬的图片发到网上,有住在起火点附近的网友告诉她,自己就住在山对面的顶楼上,“眼看着火势刚有点小了,一阵风吹过来火蹭一下就燃高了许多”。这一夜就这样反复。直到22日中午,陈娇才感觉烟味淡了许多。
多处山火持续时间较长。涪陵大火涉及荔枝、江北街道两处山林,8月17日18时起火后,到19日17时才被完全扑灭;南川区神童镇山火18日10时起火,20日8时被扑灭;江津区支坪镇大火燃烧时间最长,18日22时起火,22日7时30分被扑灭。
刘镇豪今年40岁,在他的记忆中,往年夏季重庆极少发生山火,今年却次数特别多,火势尤其猛,而且动用直升机救火的情况十分频繁。8月以来,他所在的995长寿救援队已经参与了4起山火救援,分别在长寿区锯梁村、长寿区但渡镇、涪陵区北山坪、南川区三泉镇。每次接到消息后,他们便立刻动身前往,动辄通宵。
难以扑灭的火
重庆市蓝天救援队队员谭超向记者回忆参与巴南山火的情景。当天18时,救援队接到重庆市应急管理局的通知后,很快集结了一支173人的队伍赶往巴南区山林着火点。
到了火场附近,谭超看到,这块被叫作“一块田”的山地遍布明火,火势已经蔓延到了公路边上,“就在居民楼的后面了,居民已经全部撤离了”。进到距离火场20米远的地方,谭超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热浪,让人很难再前进。
加上救火工具和气候、地形条件的限制,完全依靠水枪来浇灭大面积山火十分困难。“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是选择合适的地方,将树木等易燃物清除干净,形成一条数十米宽的区域,阻止山火蔓延。”谭超说。当晚,他们接到的任务是用油锯等,沿着山沟开辟一条60米宽的隔离带。173人被分为3个梯队轮番上阵,18小时之后,终于成功开辟了一条隔离带。
由于火灾发生在山地,起火点地势陡峭,风力较大,还易形成乱流,给灭火工作带来了极高的难度。刘镇豪预估,当时参与涪陵山火扑灭的有上千人,花了近3天的时间,“基本上分成四波,直升机和专业的消防队伍打头阵,先去灭大面积火源,接下来是武警民兵上去,然后才是我们这样有一定经验的民间救援队,负责后勤工作,扑灭零星余火,最后是当地的青年志愿者,清理一下现场。”仅是这场大火中的青年志愿者就有400余人。
尽管投入了庞大的救援力量,山火还是反复复燃。8月9日长寿区锯梁大火在第二天短暂复燃。8月17日涪陵区北山坪和大梁山分别爆发山火,第一次持续了将近30小时。在扑灭明火后,又于18日晚上复燃,一直到20日早上8点,明火才基本扑灭。
山火持续时间过长,过火面积大,参与救援的人需要不停轮换,才能保证体力和安全。涪陵区两起山火,预估过火面积约500亩和300亩,扑灭难度极大。刘镇豪回忆,当时被轮换下来的消防队员,直接大片大片地睡在了马路边、山上空地处、隔离带里。另一次南川区山火中的景象令他印象深刻——一个看上去不过20岁左右的年轻消防队员,或许是因为太过疲惫,睡在了自己已经扑灭的一堆灰烬中。
缘何起火
森林火灾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危险性高,是全球发生最频繁、处置最困难、危害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熊忠武在发布会上透露,据气象部门预测,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重庆市仍然维持气温偏高、降水偏少的趋势,高温干旱仍将持续。林下可燃物含水率极低,遇上火星或者局部热量聚集过高,极易引发自燃,进而蔓延形成森林火灾。
目前,部分山火发生的原因已经有了调查结果。长寿区的两起火灾起因是人为的不规范用火——有市民擅自上坟烧纸、燃放鞭炮,引发了森林火情。南山区一起是源于某企业电力专线负荷过大而自燃。另有三起是由于持续高温导致山林内植被干枯易燃。
“引起森林火灾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人为火源和自然火源,森林自燃也是引起森林火灾的主要原因。”中国消防救援学院林火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白夜在接受《重庆日报》采访时介绍,自燃可分为内部自热和外部环境引发。
内部自热引发自燃包括泥炭发酵自燃、矿层自燃等现象;外部环境引发自燃包括聚光作用、草木自身引起的自燃现象。还有一种是聚光效应引起的自燃,“一些表面呈凹形的山石或崖壁,会像太阳灶一样,将阳光汇聚成燥热的耀眼光斑,落在枯草或含有油脂的树木上,也会引发森林自燃。”
人为的偶然因素与极端高温效应叠加,这或许是今年夏天重庆山火频繁发生的原因。目前,重庆市所有区县均已发布森林防火封山令,严格火源管控,强化隐患排查。
“感觉山火灭了之后,整座山都变成灰色的了。”于修看到现在的北山坪有些失落。重庆被称为山城,位于四川盆地东南边缘,整个城市依山而建。对于这座城市的居民而言,山是呼吸,是记忆,是生活。
他记得,曾经的中学大门正对着北山坪,在封闭的校园里,江对岸那片翠绿让他觉得外面的世界离自己并不遥远。高中老师也常说,很喜欢看这座山,“它像一座卧佛”。
记者曾拨打多个招募志愿者的当地社区电话,均表示志愿者已经招满。“我们这里的小伙子特别热心。”刘镇豪说道,在他参与的三次山火救援中,当地自发组织的青年志愿者微信群人数都在三四百人左右。
他所在的民间救援队还收到了一位市民的热心捐赠。对方主动联系他要捐出油锯的零件,足够组装成23台全新的油锯,“后来我们一查,这个零件都是进口的,在网上卖2650元一台,这全部算下来要六万左右。”在山火发生时,油锯可以快速开辟道路,为救援争取时间,还能够清出隔离带,阻止山火蔓延。
虽被人们的热心感动,刘镇豪还是希望大家能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比如他曾遇到一名体格健壮的大学生志愿者,三次冲到山火救援前线,“喊都喊不下来”。但当风向突然变化,指挥要求大家紧急撤退时,那名大学生却不见了。四处寻找后,大家发现他瘫坐在涪陵长江三桥的桥头,处于虚脱状态——他没吃晚饭,背着物资在没有路的山上爬上爬下一整天了。而刘镇豪所在的995长寿救援队中,也有一位经验丰富的队员在扑火时中暑,误按对讲机,一度与他们失去联系。
在刘镇豪看来,山中的一切瞬息万变。当你感到汗水蒸发的角度、叶子摇动的方向产生了变化,可能就意味着火势已经走向了无法控制的地步,“你有时候觉得你是个英雄,但其实大自然的威力远比想象得可怕。”每一次他出发,妻子总会睡不着觉,醒着等他回家。
“树木可以再栽,人一定要平安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