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新华社刊发了一则200余字的消息: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应约与美财长耶伦视频通话,“双方就宏观经济形势、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等议题务实、坦诚交换了意见,交流富有建设性”。消息不长,看点不少。
根据公开报道,从去年6月至今,作为“中美全面经济对话中方牵头人”,刘鹤已与耶伦进行了3次视频通话(2021年6月、10月以及今年7月)。去年10月和今天这次,中方都是“应约”同美方通话。美方主动找上门谈,一定程度凸显了中方的主动地位。
具体谈什么?宏观经济形势、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等。如今,新冠疫情叠加地缘冲突,世界经济和贸易下行压力加大,WTO预测全球贸易今年大幅回落,可能仅增长3%左右。在此背景下,作为全球两个最大的经济体,中美宏观经济政策能否保持沟通协调,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对全球市场、投资者、从业者都意义重大。
我们常说,只要中美对话的门还开着,就是好的基础。这次通话,中美“务实、坦诚交换意见”,说明双方打开天窗说亮话,但分歧还存在;“交流富有建设性”,说明有进展;“双方同意继续保持沟通”,意味着“中美全面经济对话”机制下,双方还会进一步深谈。
通稿中还有一句话值得注意:“中方表达了对美国取消对华加征关税和制裁、公平对待中国企业等问题的关切”。这句话同样出现在去年10月刘鹤与耶伦通话的消息稿里,但背景已有所变化。
近段时间,美媒不断放风,说拜登最快本周或取消部分对华加征关税。其实,从今年5月以来,受制于不断刷新历史纪录的美国通胀压力,白宫接连释放调整对华关税的信号。最近一次是6月初,美国商务部长吉娜·雷蒙多表示,拜登要求她的团队研究取消特朗普的一些对华加征关税方案,以应对高通胀。之后,美媒报道称,拜登倾向于从特朗普关税清单中移除一些中国商品(主要是消费品),要求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启动正式的“豁免程序”。
美国通胀压力咋这么大?岛叔之前写文分析过(点此阅读)。就对华关税而言,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测量模型显示,对华加征关税后,美国的每个消费者可能多支出近800美元,整体影响美国通胀率1.3%左右。布鲁金斯学会的文章指出,“对通胀感受最深的人,正是过去两次总统选举中投下关键摇摆票的人”。而今,对华商品加征关税的影响早已体现在美国普通消费者的生活中,真应了中国那句话: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在高企的通胀率压力下,又面临中期选举,白宫不得不缓解一下对华部分商品加征关税。对于美方“知错能改”,中方自然欢迎。
不过,俗话说听其言观其行,中美博弈是持久战,对美方的这一动向也没必要过于乐观。
这次白宫拟从关税清单中移除的主要是消费品,可见主要是冲着缓解国内通胀去的,对中国的高科技制裁没有松动分毫。美国政府内部也充满分歧,给未来增加更多不确定性。就拿关税来说,白宫内部分歧几乎公开化,耶伦等人支持削减关税缓解通胀,贸易代表戴琪等人则认为关税是对华谈判“关键筹码”,不能放弃。这不,刚嚷着削减关税,美国前几天又把5家中国企业拉入制裁清单,说明美国只是在政策层面搞的局部调整,是出于自身利益的暂时性措施,不代表对华打压的整体策略有所改变。
对美国这种两面性,明眼人都很清楚,不会抱太多幻想。说到底,合作共赢是中美关系的出路,不能把经贸问题政治化、武器化。美方如果看不明白这一历史大势,还想从中做梗,那中方就得继续亮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