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袭警案有了更多细节报道,涉事女子公开表明,她是去为父亲取药,没有再用带父亲“看病”的说法。另外,在强调自己开了取药社区证明的同时,她承认车上的父亲没开证明。这些细节增加了民警阻拦他们父女的理由,对警方是有利的。
然而我想说,这些细节很难说构成了“反转”,而且我相信,它们会增加争议性,但扭转不了舆论对这件事的整体价值判断。客观说,这是一个非常基层的摩擦,它之所以迅速形成舆论沸点,就是因为它点燃了公众对抗疫期间一些地方一刀切过度做法、尤其是对正常就医受到影响的不满。此外,人们都已经知道丹东是近期封控最久的城市之一,对那里的人产生了感同身受的同情。此事最新细节的补充增加了事情的复杂性,但不足以颠覆这对父女是为解决疾病痛苦开车上路并受到阻拦这一事实的基本面貌,也因此难以改变公众看这件事情的总视角。
法律规定都是统一的,面对一般情况时,基层执法者“认死理”有他们的司法逻辑。然而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宗旨又要求为遇到实际困难的民众给予体恤帮助,“有温度的执法”是公众的共同期待,警方对这样的社会心理要有充分的了解和呼应。
关于这起事件丹东警方昨晚最早对外通报时,显得对被执法者当时要解决病痛这个因素注意不足,对舆情当前的敏感点了解不够,而且对公众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响缺乏预判。我觉得围绕这些点开展反思,举一反三,对丹东市警方今后开展工作肯定是有益的,客观研究这个案子也将有利于其他地方的警方执法。
这起摩擦是丹东老百姓和基层警察之间发生的,客观说,警察被视频记录下的表现并不咄咄逼人,执法态度应当说挺好的。在那位父亲打了警察之后,那个女子的第一反应是阻止父亲继续动手。而她父亲是在看到女儿被推倒后打的警察。这些都是非常非常细的情节,我不想就这些细节来讨论是非。我的直觉是,现场的摩擦肯定不是好人与坏人之间的冲突。
最后我想说,“警民一家”这不仅是口号,也是非常真实的现实。大家都想一想,走夜路的时候,或者预感到某种危险的时候,我们看到一辆警车,看到一个警察岗哨,是否会多一份安心呢?舆论场把一些摩擦突出了出来,这当中的道理和逻辑需要厘清,但我们千万不要忘了切身的经验,不要忘了生活中最朴素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