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9日)转载俄新社报道披露,18日,俄罗斯武装部队首次使用“匕首”高超音速导弹摧毁了位于伊万诺-弗兰科夫斯克州的一处乌军地下大型导弹和航空弹药库。
根据政知道梳理,此次系这款备受瞩目的高超音速武器首次应用于实战。
何为高超音速导弹?
高超音速导弹区别于传统意义的导弹,是一种近年来各国争相研制的突破性武器技术。
一般而言,高超音速导弹飞行速度可达到5-10倍音速,并且具备可变弹道等特点。也正因上述两个技术特征,致使目前各大国部署的导弹防御系统几近失效。究其原因,主要是高超音速导弹速度快,防御系统反应时间欠缺、拦截弹追击速度跟不上。另外,高超音速导弹飞行轨迹(弹道)可变、不可预测等特点,也会让防御系统无的放矢,提前的参数运算、预测失效。
由此,高超音速导弹被视为可以突破现有防御体系、进行防区外精准打击的最重要的非对称武器之一,包括美、俄、中等大国近年来在该领域都有所研究和突破。更为重要的是,根据俄罗斯军方消息,“匕首”高超音速导弹系统在2017年年底就已经开始进入现役进行战备值班,2018年的红场阅兵中进行首次亮相。军事观察员邵永灵今年1月做客央视时曾点评称:“看到俄罗斯高超音速武器如此快速的发展,美国方面是非常着急的。这两年,美国也上马了几个高超音速武器的项目,但是目前还没有一款高超音速武器达到了可以服役的状态。”
中国在2019年“国庆阅兵”时展示了火箭军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宣告我国的高超音速导弹服役。
“匕首”完成“人类首次”
根据《兵器知识》杂志介绍,从弹道形态来看,“匕首”具备“弹道+助推滑翔”特征,是一款空射型高超音速弹道导弹。即通过轰炸机、战斗机携载“匕首”导弹,从空中发射打击地面、海面目标。
根据央视此前报道,俄罗斯“匕首”高超音速导弹射程达到2000千米以上,飞行速度可达10倍音速,能携带常规弹头或核弹头,具备飞行全程弹道可变能力,并可以攻击大型海面移动目标能力。
2018年俄罗斯“红场阅兵”期间,“匕首”导弹首次公开亮相,由米格-31战机挂载飞跃红场上空。彼时俄军宣称,包括美制萨德、宙斯盾等现存导弹防御体系均无法拦截“匕首”。军事评论员宋忠平告诉政知道,各国的导弹防御技术并未实现重大突破,现在的情况依然如此。也正因这样,高超音速武器才成为各国竞相研制的重要技术。
聚焦俄军此次在乌克兰冲突中的应用,政知道梳理发现,此次系“匕首”高超音速导弹首次应用于实战。而央视甚至援引俄方专家评价称,这次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在实战中使用高超音速武器。
“杀鸡用牛刀”?
针对“匕首”首次应用于实战,宋忠平分析认为,此次俄军使用“匕首”打击固定目标,有些“杀鸡用牛刀”的意味。“匕首”导弹这样先进、昂贵的武器,更应被用来打击航母、大型水面舰艇这种高价值目标,这也是“匕首”的设计初衷。
缘何俄军选择“用牛刀杀鸡”?宋忠平表示原因主要有二:
第一,“匕首”导弹作为俄军最为先进的常规导弹系统之一,此前只在试验、演习中发射过,需要经过实战的检验、验证。对俄军而言,乌克兰冲突已经被作为了各类新研制武器的实战试验场,诸如无人机、苏-35战机等新式武器均有所展示,来验证其实战能力。
第二,虽然“匕首”服役较早,但其精度和作战效能一直被西方质疑。因此在乌克兰战场上拿出来使用,也有自证能力的“震慑”意味。当然,这种震慑是针对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因为美国宙斯盾舰载导弹防御系统和其在北约国家部署的多个导弹防御阵地,均无法抵消“匕首”的威胁。
还有哪些先进武器投入使用?
环球网此前撰文透露,俄乌冲突中,俄军早期进行的远程精准打击中,精锐尽出,包括“伊斯坎德尔-M”战术弹道导弹(射程300公里)和“伊斯坎德尔-K”巡航导弹(射程500公里)以及“龙卷风”远程火箭炮。
文章还指出,俄军KH-31P反辐射导弹残骸出现在基辅街头。该导弹飞行速度超过3倍音速,是俄罗斯新星设计局为对抗美国爱国者和宙斯盾等防空系统的雷达而研制,以防空系统的雷达为主要作战目标。“用反辐射导弹压制和摧毁对手的防空和指挥系统,是现代战争的标准流程。”
文章还提到,地面武器方面,俄军出动了堪称现役坦克中的最强型号——T-90M。空军方面,苏-35等战机参与战斗,此外攻击型无人机也进行了导弹发射并摧毁目标。
不过宋忠平向政知道强调,俄军在这场冲突中显然不会大量使用“匕首”这类先进的精确制导武器。一方面是受困于俄罗斯的财力和武器成本;另一方面是,这场军事冲突只能算中低等烈度的军事冲突,俄罗斯面对的主要威胁还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因此不可能将其最为先进的武器大量用在乌克兰战场。
他还指出,这场中低烈度的军事冲突虽然被视为先进武器的试验场,但更会被用作清理陈旧武器库存之用。“不过也要看到,依靠陈旧武器进行战斗,将会给一线俄军人员带来很多掣肘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