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日,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布2021年11月国际食品价格指数,数据显示同比上涨27.3%,创下近十年最高纪录。在国际粮价创新高的背景下,如何看待国内粮食问题,在此新形势下可能带来哪些挑战?带着这些问题,新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研究员许世卫。
世界正处于复杂多变的情况
国际粮食价格上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许世卫认为,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是供需关系引起的。他表示,国际粮价上涨,一方面受到天气情况的影响。
另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疫情的影响,阻断了粮食供应链,特别在运输这一部分。“就从海运这一部分来看,国家之间对于疫情的管理和措施不协同、不协调,导致运输成本增长,这是最大的原因。”
许世卫提出,目前来看,世界正处于一个少有的、复杂多变的条件之下,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农产品贸易的规则和秩序发生了变化,而这种变化反映在粮价上。通过观察与预测,许世卫认为,2022年国际粮价情况依旧是高位运行的,在疫情无法得到改善的情况下,粮食运输成本上涨的事实便不会发生变化。他说:“未来,自然灾害、疫情、贸易问题这些原因影响是长远的。”
未来国内粮价会基本平稳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1.3657万亿斤,创下中国粮食总产量十八连丰,也是我国粮食产量连续第七年超过1.3万亿斤。许世卫表示,目前我国粮食库存总量充足,完全可以满足未来一年内国民消费需求。
许世卫说:“虽然国际粮食价格上涨会对国内粮食进口有部分影响,但从整体上看我国去年也是一个丰收年,总体还算是平稳度过,生产丰收、库存充足,未来国内粮价会基本平稳,波动不会太大。但即使这样,2022年,也需要考虑比如生产成本等问题,规避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