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戴轩)近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等15部门联合制定了《北京市重点公共场所社会急救能力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1年-2023年)》,2023年年底前,交通枢纽、公园、大型商超、学校等重点公共场所实现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等急救设施设备全覆盖。
12月25日,北京地铁4号线国家图书馆站,一台AED设备已经布设完毕。图/IC photo
记者今日(12月29日)从北京市卫健委获悉,近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等15部门联合制定了《北京市重点公共场所社会急救能力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1年-2023年)》。
方案提出,2023年年底前,全市机场、火车站、城市轨道交通站、交通枢纽、长途客运站、公园、景区、体育场馆、大型商超、影剧院、学校重点公共场所实现AED等急救设施设备全覆盖,鼓励其他公共场所和大型社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配置AED等急救设施设备,全市配置总量不低于5000台,初步形成覆盖全市重点公共场所的AED等急救设施设备配置、使用、管理体系;全市建成统一规范的社会急救培训体系,并形成长效机制,重点公共场所从业人员急救知识普及率不低于80%,获得急救培训证书比例不低于40%。
12月11日,北京地铁六号线潞城站。一台AED置放在地铁大厅显眼位置,设备上标有详细的使用方法。图/IC photo
近年来,市卫生健康委联合有关部门,积极推动重点公共场所社会急救能力建设,结合本市工作实际,针对本市重点公共场所AED配置和从业人员急救知识技能培训等情况进行梳理分析,组织急诊急救专家学者交流技术方案,并先行启动在地铁站安装AED,开展从业人员急救知识技能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