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烦恼:鲫鱼好吃,刺太多;鳊鱼肉嫩,易卡喉。近日,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高泽霞教授团队“创制”出了第一代(F0杂合体)少刺鳊鱼、草鱼,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培育出真正无刺的常见家鱼(F2纯合体),实现餐桌上吃鱼无忧。
女博士立志让鳊鱼有刺变无刺
鱼刺学名叫肌间骨,是由肌膈中的肌腱骨化而来。其实古今中外人类驯化养殖的淡水和海水鱼类,比如欧洲人圣诞大餐必备的鲤鱼,美国人大量消费的鲑鱼,巴西人爱吃的亚马孙河鱼,大多都是有刺的。“不过是一个文化选择。”高泽霞解释说,“外国人喜欢加工鱼片,中国人喜欢烹饪整鱼,使我们多了吃鱼的快乐,也多了卡刺的风险。”
我国1000多年的淡水养殖培育了优良水产品种,几大家鱼草、青、鲢、鳙、鲤、鲫、鳊等产量占鱼类总产量的50%以上,也都存在数量不同的鱼刺。那么鱼刺又是从哪里来的呢?高泽霞教授笑着说,从形成来源上看,鱼长刺其实就和人类长骨刺一个道理。
鱼刺除了在食用时的麻烦,也是大规模机械化加工的重要障碍。难怪有人将“鲥鱼多刺”列为“人生几大恨”,常见的家鱼如果能少刺、无刺,也是餐桌旁、鱼塘边人们的共同心愿。
12月18日,长江日报记者在华中农业大学基因楼采访了高泽霞教授,听她谈起以“无刺鱼”为攻关课题的来龙去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