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低产田占比高达2/3以上,优质耕地资源十分紧缺。中国农科院启动的‘沃田科技行动’,聚焦东北黑土地、北方旱地、南方水田、南方旱地、盐碱地、设施农地及后备耕地等七块地的保护与改良。我们的目标,是到2030年,平均耕地等级提升1级,通俗来讲,也就是平均亩产提升100公斤。”在12月15日举行的中国农科院“沃田科技行动”启动仪式上,中国农科院同日揭牌成立的国家耕地科学中心耕地科技创新总首席科学家、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卫表示。
沃田科技行动发布会。中国农科院供图
我国耕地改良需求迫切
2021年8月发布的“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我国现有耕地总面积19.18亿亩,人均耕地约1.33亩。与此同时,高质量的耕地更加缺乏,中国农科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孔明介绍,“我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近20%的人口,得益于土地释放的生产潜力。但总体看,我国耕地资源‘三少’特征凸显,即人均耕地少,高质量耕地少,可挖潜耕地资源少。在数量上,人均水平较1996年下降0.26亩,人地矛盾日益尖锐。在质量上,据农业农村部2019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显示,全国耕地由高到低依次划分为十个质量等级,其中,一等到三等耕地仅占31%,中低产田占比高达2/3以上,优质耕地资源十分紧缺。”
同时,大量耕地面临着生态压力,吴孔明介绍,长期以来的高投入、高产出导致耕地长时间处于超负荷利用状态,化肥、农药、灌溉、地膜、秸秆、畜禽粪污以及机械等耕作活动对土壤频繁扰动,土壤质量退化、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突出。因此,加快耕地科技创新,加快实现耕地科学保护和利用迫在眉睫、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