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田杰雄)12月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关于2021年粮食产量数据的公报,据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657亿斤,比上年增加267亿斤,增长2%,全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实现了我国粮食产量的“十八连丰”。当日,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武拉平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工业快速发展的当下,应看到耕地面积持续增长的难能可贵。他提到,十八连丰的“中国经验”中,国家政策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它不只划定保护的红线,也从各种角度激励着农业生产者。
武拉平: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受访者供图
城市化进程中被守护的耕地红线
据国家统计局消息,2021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7.64亿亩,比上年增加1295万亩,增长0.7%,连续两年实现增长。国家统计局农村司副司长王明华在解读粮食生产情况时指出,这是各地层层压实粮食生产责任、加大粮食生产扶持力度、支持复垦撂荒地、开发闲田的成果。同时,这也是我国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取得的成效。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武拉平在解读这组数据时,选择将这些数字放在近30年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来对照,“这样,我们更会发现在这个时代耕地面积能够实现连续两年增长的难能可贵。”
他向记者讲述了几组数字——在过去的30年,是我国城市化率的快速增长期,“1996年,我国城市化率不到30%,当时我国的耕地面积是19.51亿亩。到2004年,城市化率超过40%,2011年,达到50%,到去年的时候,我国城市化率已经达到60.6%。”而据今年8月份自然资源部数据显示,我国目前耕地面积仍为19.179亿亩。武拉平认为,在我国城市化、工业化急速发展的前提下,可以看到,我国耕地面积并未有大幅度减少,而粮食播种面积也在持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