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作家往往都是自带流量,不断涨粉的。契诃夫就是这样一位作家。进入新世纪,关于契诃夫的非虚构作品层出不穷,除了童道明先生的《我爱这片天空:契诃夫评传》《可爱的契诃夫》等,还有《我,契诃夫》《一本书读懂契诃夫》《契诃夫的一生》等,最近又有一本《契诃夫的玫瑰》问世。
《契诃夫的玫瑰》,这个书名新颖,视角也很独特。熟悉契诃夫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位医生,同时也是作家,但很少有人注意到他在园艺方面的爱好,而本书作者不但注意到了,还把他提高到园艺师的高度。作者从契诃夫对玫瑰的爱入手,写到他的童年、创作、病痛、爱情和死亡,写到他整个一生“明亮的忧伤”“无私的爱”,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契诃夫的爱恋与疼惜,引得我也泪眼婆娑,掩卷之后久久不能平静。
其实,与其说契诃夫热爱玫瑰,不如说他是热爱大自然,热爱一切有生命的人和物。正是这种爱,让他对笔下人物“手下留情”:讽刺,点到为止;怜悯,客观冷静(不伤自尊);批判,不乏宽容、理解和尊重。所以,契诃夫的“玫瑰”是温和有爱的,他的“玫瑰”不带刺。契诃夫以自己的存在,装点了多少同时代人的人生,又以自己的作品,温暖了多少后来人。
普通人“看见”普通人
我想,契诃夫之所以能够温暖我们,能够在逝世一百多年之后,让那么多人为之倾心,并不是因为他的伟大,而恰恰是因为他的平凡和普通。与19世纪俄罗斯其他大作家相比,甚至与我们现代人相比,契诃夫都太普通了。首先,他不像普希金或托尔斯泰一样出身贵族。他出生的时候,他们家族才刚刚摆脱农奴的身份;他白手起家,32岁才结束四处租房的生活,以预付版税做首付,勉强过上了房奴的日子。其次,契诃夫的童年并不幸福。他经常五六点钟就被父亲揪起来唱赞美诗,放学之后还要帮家里看杂货铺,整日疲累困盹,还免不了挨打。最后,他似乎一生都为钱所困,即使在成名之后,也绝不像现在的畅销书作者那么“豪”,在给友人的信中,他经常谈到没钱的困窘。本书作者将契诃夫没有一部长篇小说问世归因于他的经济窘迫。确实如此!正像衣食无忧的托尔斯泰和屠格涅夫的语言总是十分考究,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则常常是急就章式一样(为了尽快拿到版税还赎债),同样缺钱的契诃夫在语言上不能将就,就只能牺牲篇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