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75岁的玩偶修复师:修复娃娃和修复理解哪一个更难?
“朱伯伯,请你救救它!”上海的朱伯明又一次通过网络收到了这样的求救信息,这次它来自北京,被救助对象是一个陪伴主人四十多年的小熊玩偶。
朱伯明会修娃娃,消息首先在同事和朋友的熟人圈不胫而走。
网络时代来临后,他这项技能获得了更多关注。
四十多年前,朱伯明是一家集成电路研究所开发部的青年工程师。
那时,欧美正对中国实行技术封锁,研究所进口的一个集成电路元件被磨去了型号,也没有内部线路图,朱伯明熬了6个晚上,硬是凭借专业知识搞清楚了元件的内部构造。
同一时期,中国现代玩具行业起步,忙于工作的朱伯明为儿子购买了一只白色的北极熊,儿子为它取名“明明”。
1997年,明明成为朱伯明修复的第一只娃娃。
修复旧玩偶是一件繁复的工作,清洗、充棉、缝补、植绒……
每一项都是学问。
朱伯明常常为了一只玩偶跑好几家绒线店,甚至跑到苏州的店里寻找,“跑一两天,跑一两个月也是有的”。
一家绒线店老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解释,“染色是化学染色的,每一个缸里出来的染料都不会一样”。
朱伯明修复的底气来自于几十年动手能力的积累。
12岁学裁缝,用有限的布料给弟弟妹妹量体裁衣;业余时间乐器,学钢琴调音,懂得“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他还是30多年的骨灰级音响发烧友,20年前就用手焊的集成电路板做出了半个巴掌大的录音机,现在还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