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收藏,有收藏古董的、有收藏邮票的、有收藏钱币的等等。沛县栖山镇东村孟现俭老人也喜欢收藏,他收藏一屋子的宝贝:近300台各种造型的收音机,从上世纪20年代至90年代的,从矿石收音机到电子管收音机、晶体管收音机、集成电路收音机应有尽有,款式繁多,从台式、座式、落地式、便携式到袖珍式琳琅满目。
收藏源于情怀
“我的收音机每台都能放得响。”孟现俭从年青时和朋友一起自己动手组装第一台收音机开始,见证了收音机从奢侈品到必需品、收藏品的历史转变。
说起对收音机的感情,还得追溯上世纪50年代,对于这个在他的青春时期流行的文化产物,之所以爱不释手,就是源于那时的情怀。用他的话说:“收音机在我生命年轮中不断刻下它的痕迹。”
方方正正的盒子、长长的天线居然能发出美妙的声音,那是北京的声音,毛主席的声音,这让他感到很神奇。从此,孟现俭对收音机产生了浓厚兴趣。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看到收音机,他都想去摸一摸、看一看。
当时,老人的工资每个月才十几元,他知道买是不太现实,于是产生了亲自动手组装收音机的想法。他用一个月工资购买的收音机组装零件,和朋友组装了第一台收音机。“唯一的奢侈品”就这样成功组装了。老人说组装的音质和收到电台效果不太好。
没有放弃最初的梦想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年轻人结婚以拥有“三转一响”为时髦,所谓“三转”,指的是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其中的 “一响”就是收音机。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三转”可以带给人们生活的便捷,而收音机,则是人们了解外部世界的重要渠道。国家的大政方针、公社集体的活动公告,都是通过小小的收音机被传递到千家万户的。”老人说这些收音机虽说都是普普通通的机器,但却让人一下子回到那段难忘的时光,重温那段美好的回忆。
老人内心一直还是舍不下对收音机的热爱,在与收音机为伴的岁月里,老人也遭遇过家人的反对,但他却始终没有放弃最初的梦想。
曾经有一台朋友因修不好而准备丢弃的收音机,他“捡”了回家。从配零件到彻底修好,前后花了半个月的时间。“收藏,不仅仅是只要一个外表,我还要它们每一台都能具备原来的功能。”老人笑着说。
了解历史,铭记历史
老人退休后,开始了收音机及无线电产品大量的收藏之路。20多年来,凡是见到好的、稀有品牌就会买,见到朋友有了别样的收音机也会想办法淘来。“这些收音机谈不上珍贵,你可以不经意在这偶儿碰上,但你刻意去找,却花多少钱也不容易买到,所以说可遇不可求。”
这么多年来,老人为了收藏收音机,把全部的时间和大部分收入都用在藏品的搜罗、维修、整理方面。老人说起这些年来的收藏经历,百感交集。在他看来,他收藏的不仅仅是收音机,更是岁月长河中的深刻记忆。
“‘爱国光荣’牌收音机,专门为抗美援朝生产,表达全国人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坚强决心;红旗6204C型电子管收音机,是新中国第一代全国产化收音机,标志着中国无线电工业的起步,‘上海红灯’牌……”说起收音机,老人滔滔不绝,他也想把这些知识传给年轻人,希望年轻一辈愿意了解历史,铭记历史,更加热爱祖国。
“老人年事已高,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办一个收音机博物馆,除了留下一代代人的青春记忆,让更多人了解收音机发展历史,展示中国制造的艰辛历程。”栖山镇宣传委员甄玉洁说,怀抱“初心”的老人不仅留住了岁月的痕迹,还丰富了栖山镇的科学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