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林具有抵御风浪、保护海岸、降解污染、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等作用,有“海岸卫士”、“造陆先锋”的美誉,最重要的是,它们将成为气候变化问题的有力解决方案之一。
2018年11月,保尔森基金会、红树林基金会和老牛基金会等共同启动“中国红树林保护及恢复战略研究项目”,项目针对中国红树林保护和恢复的现状,结合海岸带修复、“蓝色海湾”、“南红北柳”等生态修复保护工程的现状和需求,分析中国红树林管理、保护、修复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具体保护恢复方案,推动中国红树林保护国家战略的形成和实施。
该项目经过18个月的调查研究,形成多项结论与建议,为我国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提供科学认识和决策参考。
当天,《报告》通过“线上直播+线下会议”的方式正式发布,项目组组长、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副院长王文卿对报告进行了解读。
《报告》显示,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有近5万公顷的红树林。经历了60-70年代的围海造田、80-90年代的围塘养殖和90年代的城市化及港口码头建设,中国红树林面积急剧减少至2000年的2.2万公顷,仅为20世纪50年代初的45%。
近年来,中国加大了红树林保护力度,大陆地区已建立了38个以红树林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地,超过75%的天然红树林被纳入了保护地范围,远远超过25%的世界平均水平。红树林是中国保护力度最大的植被类型。
《报告》提出,虽然中国红树林面积仅占全球的2‰,但中国红树林研究位居世界前列。全球发表红树林学术论文最多的5家单位有4家在中国(中国科学院第一、香港城市大学第二、厦门大学第三、中山大学第五)。中国红树林保护、管理与利用经验,正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迫切需要的,而“一带一路”沿线如东南亚、中东和非洲的一些国家,是全球红树林的分布中心。
《报告》还结合新时期全球和中国红树林保护和恢复的新形势和新特点,根据中国红树林分布和保护现状,分析了中国红树林退化的现实及导致退化的主要原因,评估了中国红树林保护管理中所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尤其是对中国目前以滩涂造林、人工修复为主的红树林修复模式、及国内红树林造林标准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
《报告》还特别提出,应以恢复整个红树林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及其服务功能为主要目的,而不是一味单纯地追求红树林面积增加,应以“退塘还林”作为中国红树林修复的主战场,并开展相应研究。
当天,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司副司长鲍达明肯定了该项目对中国红树林保护及恢复的支撑作用,他表示,中国在红树林保护与修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成为了世界少数红树林面积增长的国家之一。湿地管理司作为项目指导单位,参与历时一年半,感谢各位专家与基层的各位专家发现并提出问题与针对性的建议。希望推动研究成果纳入到国家红树林保护的在法律法规、监督管理、工程规划等多方面的规划设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