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澎湃新闻查询中国民用航空安全信息系统看到,四川航空3U8633航班备降事故调查报告发布。
该调查报告共计142页,包括事实情况、分析、结论、安全建议、已采取的安全措施五大主要部分。对于全体机组和乘客经历的惊魂34分钟,报告从飞行经过、人员情况、航空器情况、气象情况、试验情况等角度进行了详述。
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空客A319飞机(注册号B-6419)执行3U8633重庆至拉萨航班,机上旅客119人,机组9人。飞机在重庆至拉萨巡航阶段,驾驶舱右风挡爆裂脱落,飞机失压,旅客氧气面罩脱落,后飞机备降成都。该事件造成一人轻伤、一人轻微伤,飞机驾驶舱、发动机、外部蒙皮不同程度损伤。
凭借高超技术,带领航班成功返航的川航执飞机组获表彰为“英雄机组”。2018年6月18日,中国民航局、四川省政府决定授予川航3U8633航班机组“中国民航英雄机组”称号;授予刘传健“中国民航英雄机长”称号并享受省级劳动模范待遇;其中,奖励英雄机长刘传建500万元、机长梁鹏200万元、副驾驶徐瑞辰100万元,其他6名机组人员共100万元。
调查报告指出,本次事件的最大可能原因是:B-6419号机右风挡封严(气象封严或封严硅胶)可能破损,风挡内部存在空腔,外部水汽渗入并存留于风挡底部边缘。电源导线被长期浸泡后绝缘性降低,在风挡左下部拐角处出现潮湿环境下的持续电弧放电。电弧产生的局部高温导致双层结构玻璃破裂。风挡不能承受驾驶舱内外压差从机身爆裂脱落。
报告还原事故经过
此次的调查报告详细还原了该次事故的发生经过。
2018年5月14日,川航空客B-6419 号机执行重庆至拉萨3U8633航班。机上飞行机组3人(责任机长、第二机长、副驾驶)、乘务组5人、安全员1人、旅客119人。
当日6时27分,飞机从重庆江北机场起飞,6时56分,飞机上升到巡航高度。
7时07分05秒,驾驶舱话音记录器(CVR)中出现“嘭”的一声闷响,机组发现右风挡玻璃出现放射网状裂纹,机组事后描述为“非常碎非常花,全都裂了”。5秒后,驾驶舱话音记录器中第二次出现“嘭”的一声。此时机长表示“我操作”。
7时07分19秒,机组向成都区域管制中心(下简称“区管”)报告飞机故障,申请下高度,区管指挥下8400m保持,机组随后申请返航,报告风挡裂了,决定备降成都。
调查报告显示,7时07分45秒出现多个故障:发动机发电机出现故障,左风挡、左右侧窗加温故障,自动刹车系统失效,1号、2号、5号扰流板故障等。随即自动驾驶断开,机长开始人工操纵飞机,飞机也随即下降高度。
在7时07分50秒至7时29分39秒,座舱高度多次出现高度警告,而后机组遭遇了与区管短暂失联、挂7700代码(记者注:该代码表示航班遇到紧急状况,比如机械故障等)、座舱失压佩戴氧气面罩、机组宣布MAYDAY等一系列紧急情况。
具体来说,澎湃新闻记者看到:7时08分17秒至7时17分08秒,区管通过多种手段持续呼叫机组,但未收到回应;
7时09分57秒至7时16分39秒,飞机高度一直保持在23600英尺(约合7193米)以上;
7时10分39秒,空管雷达显示飞机应答机编码设置为7700;
7时10分57秒,驾驶舱话音记录器中首次出现机组(副驾驶)佩戴氧气面罩后的呼吸声;
7时16分40秒,飞行高度开始低于23600英尺,继续下降;
7时17分09秒,区管连续呼叫机组但未收到回应,区管向机组盲发信息;
7时19分25秒和7时19分32秒,机组两次在区管频率中宣布MAYDAY(记者注:Mayday是国际通用的无线电求救呼号,在民航界,Mayday是一个极其敏感的词汇,一旦出现在无线电通讯中,则意味着某架飞机已经遇到了实质性威胁生命的危险情况。);
7时20分17秒,机组报告座舱失压,后飞机继续下降;
在一系列下降高度操作下,7时29分39秒,飞机座舱高度警告消失,飞机开始准备落地跑道。
调查报告显示,该航班最终于7时41分05秒降落在成都双流机场02R跑道。7时44分06秒,与塔台建立联系,机组报告无法自主滑行,有机组、乘务员受伤。
从发现风挡玻璃出现裂纹至飞机最终落地跑道那一刹那,全体机组和乘客经历了惊魂34分钟。
报告显示,风挡脱落导致出现爆炸性座舱失压,副驾驶瞬间被强大的外泄气流带离座位,此时右座侧杆出现向前、向右的大操纵量输入(最大可能为副驾驶身体不由自主的触碰侧杆所致),同时自动驾驶仪断开,飞机姿态瞬间急剧变化,机长立即人工操纵飞机。机长曾试图用右手取出氧气面罩,但由于左手操纵侧杆, 氧气面罩位于身体左后侧,且飞机抖动剧烈,主要精力用于控制状态,使用右手未能成功取出氧气面罩。从风挡爆裂脱落至飞机落地,责任机长未佩戴氧气面罩。其暴露在座舱高度 10000ft以上高空缺氧环境的时间为19分54秒(07:07:45-07:27:39)。
风挡脱落后出现了爆炸性座舱失压,右座副驾驶被强大的外泄气流带离座位后,靠自身力量返回驾驶舱座椅。期间,副驾驶身体被驾驶舱仪表、风挡边框等硬物挫伤或划伤,身体受到安全带的拉扯。经诊断,副驾驶右眼挫伤、左上臂皮肤挫伤、右小腿后侧划伤、双侧腹股沟挫伤,已于2018年5月21日出院。
事发时,5号位乘务员正在22排发餐,因飞机姿态剧烈变化而被抛起,造成腰部着地受伤。经诊断,该乘务员全身多处外伤,腰椎L1压缩性骨折,于2018年5月28日出院。
27名旅客(20男,7女)送医院检查,存在心悸、气促、情绪不稳定等症状。其中4人症状较为明显,予以吸氧、补液等治疗;其余23名旅客予以高压氧治疗及心理干预。2018年5月16日,27名旅客全部出院。
经历了此次事故后,该航班执飞飞机也损失不小。报告显示,事件造成 B-6419 号机驾驶舱右风挡丢失,飞行控制组件(FCU)向右弯曲, 130VU(含右侧遮光板)丢失,3、4 号主轮易熔塞熔化,主轮泄压。副驾驶的耳机和空勤登机证丢失,机长的 电子飞行包(EFB)丢失,头等舱隔帘、头等舱靠枕等丢失。
2019年7月26日,调查组在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一座海拔4273m高的山上找到了丢失的130VU和头等舱靠枕。此外,机身外表面存在多处划痕和点状凹坑,主要分布在机头、右侧发动机进气道、右发进气整流锥、右侧大翼。未见明显雷击、电击、雹击、鸟击痕迹。
报告排除多方面起因
调查报告从多个维度分析排除了可能引起该起事故发生的原因。
其中,从飞行机组方面,人员资质、身体健康情况等均符合要求,维修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也都符合中国民航规章要求。
在航空器方面,此次执飞飞机的制造厂家为空中客车公司,机型为A319-133,属于A320系列,至该次事故发生已有7年机龄,总飞行时间为19942小时,总飞行起落次数为12937次。
在航空器放行情况方面,报告显示,3U8633航班为 B-6419号机当日首发航班,维修人员依据航前工作单完成航前检查,结果正常(最近一次航后与航前, 机组未反映任何故障或异常情况),且无缺陷记录和故障保留。截至5月14日事故当天,该机持续按照有效《维修方案》实施维修工作, 最近一次定检为4A5,于2018年4月12日由川航自主完成, 结果正常。根据B-6419飞机工程管理与维修工作记录,确认该机事发前处于适航状态。
在风挡使用方面,该飞机的驾驶舱前风挡由SGS制造生产,该风挡为原厂装机件,自安装之日起至事发时未进行过拆装工作。同时,B-6419号机交付后川航对适用的适航指令、服务通告、服务信函等均进行评估,并已完成。川航《维修方案》中涉及风挡及风挡区域的维修条目共4项,均已按要求实施,川航维修方案根据空客维修方案评估制定,其检查要求满足空客方案要求。
在维修记录方面,报告显示,2017年2月16日3C检中,发现左右风挡气象封严风蚀,已按AMM56-11-11手册修理(非例行工作单卡号 MTL0786)。其余工作单卡,未发现异常。
此外,报告显示,事发时飞机所处区域无雷电、冰雹天气。
风挡玻璃爆裂追因
A320系列飞机的风挡系统由左右2个子系统组成,每个子系统包括1块风挡、1个滑动窗、1个固定窗,1台风挡加温计算机(WHC)。其中,WHC1对应左侧,WHC2对应右侧。风挡温度调节和窗温度调节是独立的。电加温系统在发动机启动时自动启动,也可通过开关按钮来进行控制。在结冰或有雾的情况下,通过电加热确保风挡和窗的透视度。
那么风挡自身的构成是怎样的?
A320系列飞机风挡由钢化玻璃、树脂夹层、Z型板、气象封严、封严硅胶、接线盒等组成。
风挡的三层钢化玻璃中,外层为约3mm厚的物理钢化玻璃、中层和内层为约 8mm厚的化学钢化玻璃,玻璃层之间有聚氨酯夹层、PVB夹层,外层钢化玻璃的内侧安装有导电加温膜。中层和内层的钢化玻璃起主要结构承力作用,能够抵抗冰雹和鸟击损伤。风档通过3片金属压板(上、下和共用的中鼻梁),使用螺栓固定安装在机身结构上。
加温膜夹在外层玻璃与聚氨酯层之间,由一种全透明柔性膜加上特殊的电阻电路组成,其工作原理类似电热毯,电流通过电阻丝产生热量来进行加热,避免风档起雾结冰。
报告显示,对SGS风挡制造场检查和对翻修的风挡进行分解检查,发现风挡两层结构玻璃边缘使用了铝胶带进行包覆,且拐角处存在褶皱,铝胶带与结构玻璃之间存在空腔,沿结构构玻璃边缘呈环状贯通,致使封严硅胶无法与玻璃的紧密贴合。
此外,在SGS查看同型风挡维修记录中故障检测描述信息,对该型风挡封严硅胶破损的数据进行统计,查阅71份发往中国用户的风挡维修报告,其中有37份记录涉及“封严硅胶破损”的描述。在中国国内检查7块SGS生产的A320系列飞机风挡的封严硅胶,其中5块有不同程度封严硅胶损伤。在SGS车间检查了中国不同航空公司送修的 9 块同型风挡封严、Z型板、接线盒,发现封严硅胶有不同程度的破损。
2018年9月-2019年5月SGS对返修的A320系列风挡进行了检查,被检查的298块风挡中有31块存在水汽侵入接线盒的情况。
报告称,根据空客提供的持续适航信息,川航B-6419事件发生前,空客机队曾发生过6起风挡双层结构玻璃破裂事件,但风挡保持了整体结构完整未从机身脱落,飞机安全降落。历史报告显示,电弧放电产生的局部过热是导致风挡双层结构破裂的主要原因之一。
导致双层结构玻璃破裂的可能原因包括:意外原因的外力损伤、结构玻璃质量问题、维修维护不当以及使用过程中的突发局部高温。
报告在排除了天气、鸟击、维护不当等原因后发现,玻璃爆裂存在一连串的前后逻辑顺序。
首先,气象封严和封严硅胶的破损,以及导线的结构特征,为水汽渗入风挡提供了条件。对风挡制造现场进行检查时发现,该型风挡 (PN:STA320-2-7-1)制造过程中,铝胶带与结构玻璃间存在缝隙、转角难于良好贴合。铝胶带褶皱区域形成的内部环状空腔为水汽积聚提供了空间。此外,接线盒内部的空腔也为水汽存留提供了空间。
之后,B-6419号机风挡进水后,电绝缘性下降,在潮湿环境下A线产生了持续性电弧放电,即湿电弧放电。结合A线的金属镀层剥落,B线绝缘皮外侧有熔融态铜,以及中国民航用户的SDR数据和空客提供的事件调查数据,表明电弧是产生局部高温的原因。(记者注:A线和B线为加温膜的加温供电导线)
接线盒内残存的导线绝缘皮碳化(碳化温度应在400度以上),绝缘皮外侧有熔融态铜(铜熔点为1084度),结合残存导线的长度、分布和走向,表明A导线端头曾出现了局部高温, 且高温区域正处于内层结构玻璃的边缘处。并且过热区域被确定位于两个结构层的边缘。
因此判定,基于A线过热的事实,由于玻璃具有受到热冲击易破裂的特性,可以判定A导线端头出现局部高温导致双层结构玻璃爆裂。
综上所述,报告对此次本次事件的最大可能原因判定是:B-6419 号机右风挡封严(气象封严或封严硅胶)可能破损,风挡内部存在空腔,外部水汽渗入并存留于风挡底部边缘。电源导线被长期浸泡后绝缘性降低,在风挡左下部拐角处出现潮湿环境下的持续电弧放电。电弧产生的局部高温导致双层结构玻璃破裂。风挡不能承受驾驶舱内外压差从机身爆裂脱落。
建议与改进措施
报告在最后对空客、欧洲航空安全局、中国民航局和航空运营人分别给出了具体建议。
对空客,报告提出5点建议,一是建议空客基于川航“5.14事件”和历史类似事件建立失效模式,评估并改进风挡设计、选材和制造工艺,防止水汽侵入和存留在电加温系统,降低电弧产生的可能性,避免双层结构玻璃破裂。
二是建议空客基于川航“5.14事件”和历史相似事件分析所建立的失效模式,研究在风挡加温系统中增加对电弧的探测和防护功能。
三是建议空客督促风挡制造商加强风挡生产质量控制,确保风挡制造持续符合设计标准和制造工艺规范。
四是建议空客完善在役风挡检查方法,及时发现水汽进入、绝缘性下降等安全风险。建议空客修订完善气象封严的检查程序和周期,以确保运营人能够及时识别两次定检期间出现的气象封严损伤。
五是建议空客评估A319飞机驾驶舱增加安全防护措施的必要性,降低在驾驶舱快速失压时,驾驶舱门与120VU接触对驾驶舱电路跳开关的影响。
对于中国民航局,报告建议,建议民航局根据机型特点,要求25000ft以上运行的增压飞机,在“驾驶舱风挡/窗户有裂纹”非正常处置程序中增加记忆项目:系好肩带——系好;氧气面罩——使用;发现驾驶舱风挡/窗户有裂纹——识别。
对于航空运营人,报告提出2点建议,一是航空运营人在相关手册中明确,如飞行员因为操纵飞机等原因,不方便自己戴上氧气面罩, 其他机组成员应该在自己先戴上氧气面罩的情况下,第一时间协助飞行员戴上氧气面罩。
二是航空运营人为了精确测量飞 机座舱高度(压力)的变化,有利于系统故障的调查与预测。建议将座舱高度的采样率和记录率提高至1秒1次。
报告披露,本次事件后,空客更新了飞行手册(AFM)、飞行机组操作手册(FCOM)和快速检查手册(QRH),将程序修改为:
——系好肩带。
——如果确认内层(结构层)有裂纹,则使用氧气面罩。(注:如果内层不受影响,表示至少有一层结构层保持可用,并能够承受最大压差。)
——内外压差达到5psi时,取下氧气面罩。
上述版本已于2018年12月发布,并通过特定的飞行运行传输系统传达给了运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