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区环境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本着“城市治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的精神,过去三年,西城区共拆除背街小巷周边的违法建设59.1万平方米,治理开墙打洞6623处,新增百姓生活服务中心28个、菜店和便利店122个、口袋公园55处,阅读空间达到56个,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7.18%。据调查,97.5%的居民群众对背街小巷整治表示认同和满意,92.7%的居民感受到身边变化。
“力争到2022年,实现西城区背街小巷精细化长效管控机制健全、实用,全区街巷面貌再上一个新台阶。”该负责人表示。
一巷一景、一步一景,背街小巷雕琢更加精致
以位于金融街街道的文华胡同为例,青灰色的老北京民居,种着各色花草的小花坛,胡同口镶嵌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对联,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古朴典雅,整洁有序。因为李大钊故居坐落在胡同之中,胡同的墙壁上随处可见的红色历史文化标识,地面布置的11个二维码对应讲述了李大钊同志的11件生平大事,徜徉其中,一步一景,就放佛进入一座立体的革命历史博物馆。
然而,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条路面坑洼,违建、煤棚林立的脏乱胡同。金融街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主任李伟说,他第一次来到文华胡同摸情况时,居民们的反馈十分一致:乱停车太多、违建挤占公共空间,居住满意度低……“李大钊故居在这里,可胡同内的环境与这里的光荣历史并不匹配。”
如何在增加群众福祉的同时突出街巷的红色基因?李伟和同事们充分开动脑筋。经过向专家求教、与街坊们商讨,组织论证,文华胡同最终形成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方案。
李伟介绍,我们借助西城区打造“红色三公里”的契机,进一步做好胡同整治的“加减法”,集中力量、分阶段推进胡同整治。街道以文华胡同24号院李大钊故居为核心,通过整理临街建筑外立面、增设公共文体设施、布置文化景观、推进“留白增绿”等,对街巷进行系统升级改造,努力使其成为立体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古都文化涵养场所”,让这条街巷释放出最大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
经过治理,这条古老的胡同恢复了3米的宽度,民居两侧腾退出来的空间建起90个花坛,其中有40个花坛由居民负责认养维护。如今的文华胡同俨然已成为融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和胡同文化为一体的立体博物馆。
“看到游客们赞美、欣赏的眼神,我们也很自豪”“胡同越来越美了,心里也越来越亮堂了”“这么好的环境,我们要精心保护”……居民们的喜悦溢于言表。
胡同改造好,更要维护好;胡同变美,更要变精美。李伟介绍,现在,胡同里还缺一些运动设施和长椅,今年年底前会补足,而在疫情期间所设的卡口也将成为常态化设置,保证居民生活在安静、干净的环境中。还将配合垃圾分类和物业管理等新举措,进一步优化胡同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