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的车多了,饭馆商场开了,地铁公交通了……对这座封了近80天的城市,武汉市民有着一种既熟悉又新鲜的感觉。
3月底,湖北省直机关应急保障车队的毕师傅执行完手头任务,在酒店休整了两天,随后又随湖北省疾控人员到鄂州开展工作,这一趟差就是半个月。4月15日,他回到了武汉,眼前看到的景象,跟半个月前完全不一样了:长江一桥上已是车水马龙,汉口的街头又出现了堵车,街边的小吃店已开门纳客…… 他兴奋地拍着一段段小视频。武汉人曾经那么普通的生活画面,这一刻似乎都值得记录下来。
汉口街头出现了堵车
16日一早,毕师傅来到原来常去的那家早点店,顾客排起了队。他点了一份热干面和一杯豆浆,热干面只需4.5元。这是他熟悉的生活和节奏。
毕师傅吃到了热干面
“8号那天,看什么都好”
对很多武汉人来说,曾经的那个武汉,已经部分地回来了。
4月8日,是让家住青山区的张丽华难忘的一天。这一天,她所供职的数码和电器卖场正式恢复营业,两个多月凭“路条”出入小区,和顾客到指定地点交接货物的“谍战”式销售,终于可以告一段落了。
“8号那天,天气很暖和,空气也很新鲜,各种花都开了,反正就是看什么都好。” 张丽华回忆说。
除夕前一天,武汉封城。2月中旬,为了彻底切断疫情传播,武汉开始实施最严格的社区封控,整个城市彻底静了下来。然而,城市“暂停”,很多个人和单位的购买需求却是迫切的。当时,除了医疗物资外,其他普通货物无法通过快递进入武汉,作为青山当地规模较大的数码和家电供应商,张丽华所在的青山沿港路苏宁易购店承担了不少供货任务。
有的方舱医院或隔离点需要临时采购大量空调,有的家庭孩子上网课,家中手机太卡或者电脑老旧,需要临时购买新设备。作为销售主管,张丽华通过微信群统计大家的采购需求,再协调交货事宜。“普通家庭紧急购买手机、平板或者电脑的情况比较多,有时候一周就有三四次集中提货。”张丽华告诉津云新闻记者。
除了集中采购,还有一些偶发的、零星的购买需求。有一次,两位援鄂医疗队员需要紧急购买电脑,在街道的协调帮助下,张丽华和一名库管人员,开好区指挥部的通行证,在约定好的时间和医疗队员在店内“接头”,一手付款,一手交货,解决了对方的燃眉之急。平时店里灯火通明,人头攒动,而这次交货时店里一片静悄悄,光线昏暗,颇像影视作品中的情节。这次提货经历让张丽华印象深刻。
特殊时期,为了不让更多员工面临感染的风险,几乎每一次外出和顾客对接,都由张丽华和那位库管人员出面。张丽华家住青山区一个老旧小区,老年住户较多,感染人数也较多,就在她家同一栋楼的另一个单元门,就出现了确诊病例。在那个时期频繁外出,面对的都是很现实的风险。“心里也害怕,每次出门时都包裹得很严,回来后衣服全换掉。当时,看到有的家长在微信群里那么着急,就想着总要有人出来做点什么,帮帮大家。”张丽华说。
复工后的三天,顾客爆满,随后几天店内客流趋于平稳。虽然每天营业时间仅为上午10点到下午5点,仍未恢复到常态,但对张丽华来说,这意味着武汉和自己的生活恢复元气的开始。“看到武汉(疫情)这个事终于过去了,好像几个月来一直提着的一口气也松了下来。”
张丽华的店开门纳客
回到家里,“有些不适应了”
等待武汉恢复“满血”状态的,还有24岁的王恒。虽然家就在不远的黄冈,可常年在武汉工作的他,已经是一个新武汉人了。整个疫情期间,他都和武汉紧紧绑在一起。
王恒在洪山区的一家酒店工作,疫情爆发后,各地记者进入武汉采访,他所在的酒店被征用作为记者接待酒店。从此,王恒和几位留守的工作人员,包揽了近百名记者“人吃马喂”的服务保障工作。
一日三餐,王恒和同事把一摞摞的盒饭,从厨房搬到酒店大堂。谁的房卡落在房间,他耐心地爬楼梯帮着去刷卡;谁下楼忘了戴口罩,他送上一只;哪位记者回来晚了,盒饭没了,他联系厨房帮着下一碗热乎乎的鸡蛋面。
封城的武汉,日子平淡而漫长,王恒和各位战地记者一起,在巨细无遗的日常事务中,等待武汉的解封。他话不多,总是默默地做着每一件事。“这没什么,就是为大家做好服务。”
目前,仍然有三四十位记者住在酒店,王恒的任务还没有结束。他打算做一次核酸检测,好为将来回家做准备,但几天前到指定医院一看,发现等待做核酸检测的是“人山人海”,他暂时放弃了。“等过一段再说吧,现在有不少无症状感染者,那么多人,感觉不安全。”
武汉解封,可以自由出入,但王恒没有抽时间回家看看,也没有让家人过来探望。“现在的形势,不能太放松,没有十分必要的事还是不要出去晃。”他笑着说。
王恒工作酒店的水杉绿了
战时状态,把每个武汉人都推到了前台。青山区白玉山街道工作人员杨桂华,也在紧急情况下客串了一把酒店管理人员的角色。
春节刚过,武汉疫情最重的时刻,白玉山街道接到了保障一支援鄂医疗队的工作任务。他们紧急征用辖区内两个酒店,但因酒店工作人员大部分已返乡,于是街道决定自己派人接管酒店。为了保障医疗队员的休息,他们把条件好的两个酒店留给医疗队,街道工作人员全部住在一个较差的小酒店。
这种情况下,杨桂华不仅要忙活酒店的消杀和日常运转,涉及医疗队的大事小情,她都跑前跑后帮着张罗。在医疗队接管的病区里,需要有一部手机保障通信和记录病房里的一些信息,但当时武汉封城,物流中断,无法网购。杨桂华几乎跑遍了武汉城区,终于在武昌区的一家手机店买到了手机。
给队员准备生日蛋糕,帮队员采购生活用品……武汉保卫战期间的朝夕相处,杨桂华和医疗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医疗队紧急撤离那天,她和几位队员抱头痛哭。
各支医疗队陆续撤离武汉,武汉城市功能逐步恢复。杨桂华回到了阔别两个多月的家中,女儿兴奋地说了好几遍“妈妈回来了”。
习惯了在医疗队时的紧张工作节奏,回到家里后,杨桂华反而觉得有些不习惯。 现在,除了处理一些医疗物资的后续工作,杨桂华和大部分街道工作人员一起,回到了正常的工作节奏,做回了她熟悉的财务工作。“现在每天中午有时间就会午休一会,原来医疗队在时从来不午休,也不觉得困。”杨桂华说。
为自己 为别人 她仍居家不出
和外部的支援力量一起守护武汉的,不只有像张丽华、王恒和杨桂华这些挺身而出的武汉人,那些居家不出的普通武汉家庭,那些感染新冠却处处想着别人的武汉人,同样是这座城市的守护者 。武汉解封了,他们并没有解“防”,他们依然足不出户,期待着全胜,憧憬着自己的崭新生活。
阳光、开朗的桂心怡怎么也不会想到,几乎没什么症状的自己会在3月1日检出新冠病毒阳性。此时,她的父母先后确诊并入院很长时间。
桂心怡是一名幼儿园教师,家住江岸区。春节前,父亲出现发烧咳嗽等较明显症状后,全家都很担心,随后父亲搬到外边单独居住。家中的心怡和母亲严格居家隔离,分餐吃饭,佩戴口罩。但后来父母二人先后确诊,住进了定点医院,而且父亲的病情较重。素来乐观的桂心怡也害怕了,怕网上所描述的那些家庭的经历,会出现在自己家里。
父母全部入院,自2月10日起,桂心怡就一人在家,一直到3月1日。20天内,除了换季时咽炎造成的咳嗽,桂心怡没有其他任何症状,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能吃能睡能玩”。3月1日,在社区组织的密切接触者排查中,桂心怡核酸检测呈阳性,当天就被安排住进了江岸方舱医院。“感觉什么事都没有,但突然就告诉我确诊了。”
3月8日,江岸方舱休舱,桂心怡被转到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仅两天后她就达到了出院标准并顺利出院,进入康复隔离点。2周的隔离观察之后,桂心怡3月24日回到了家中。她属于典型的轻症患者,肺部影像也没有炎症病变,除了排查时的那次核酸阳性外,后边的所有核酸检测都是阴性。“病毒并没有把我怎么样,到现在仍然咳嗽,但我知道是咽炎,一到换季就这样,根本不是新冠。”桂心怡笑着说。
目前,母亲也已经出院在家,母女二人仍然严格实行分餐,重症的父亲前几天也出院进入了隔离点。一家人,都熬过来了。
“解封”不等于“解防”,“打开城门”不等于“打开家门”。回到家已经20多天,武汉解封也有一周多,超市开门了,饭馆营业了,但桂心怡和社区大部分居民一样,仍然保持着警惕和小心,平时除了拿快递,她几乎不出门。买菜和生活用品,大部分仍以团购为主。和2月份相比,现在的团购价格低了很多,品种和花样也多了。“一些小吃店都营业了,大家会联系老板,满多少份就能送到社区。还有的小团长组织大家一起,联系厂家送菜和水果。总之,就是现在的团购好了超级多。”
居家不出,桂心怡也是在为大家的感受考虑。她现在还咳嗽,虽然自己知道是怎么回事,但别人可能不会理解,朋友知道了也会害怕,为避免产生误会,她决定继续坚守一段时间再出门。“武汉确实挺难的,熬得差不多了,就差最后那一下了。等把这个月过完,5月份再考虑出门的事。”
桂心怡点到了久违的外卖牛肉粉
如今的武汉,确诊病例早已实现零新增,但无症状感染者又让事情变得复杂,有一个社区又实施了5天一人次进出的管控措施。地铁,日均客运量可达350万乘次,而现在只有50余万。
这都告诉我们,武汉虽然已经重启,但要收获“战疫”的全胜,依然任重道远。
每个武汉人,
都期待着满血复活的武汉,
每个武汉人,
都在为了这样的武汉努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