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听来自武汉的声音日记第七期。今天的日记来自北京天坛医院支援武汉医疗队的杨燕琳。
2月12日 武汉
我没有经历过SARS,这次是我第一次面对这样的传染病。
由于身材高大,防护服套在身上比较紧,第一次进病房的时候,还特意让同事帮忙检查,严丝合缝了再进入。
说不担心是假的。最开始因为担心防护服会漏缝,走路、治疗、查房……所有的动作都很小心,但随着进入病房工作的增加,穿脱防护服越来越熟练,对于工作的理解也发生了变化。
图为北京天坛医院杨燕琳与同事在武汉支援工作中合影。
病房里每天都有病情变轻的、变重的,也有病情加重以后不太好的,但患者和我以前面对的那些患者一样,无非是这种疾病有传染性。
印象比较深的是病房里有不少一家人都感染的情况,比如夫妻在病房治疗、孩子在外面,或者医院外面还有家人需要照顾或者治疗。
患者着急,我们看着特别揪心。我想跟患者多聊几句,鼓鼓劲肯定也是有好处的。但对于我们来说,能让他们咳嗽的不咳嗽、腹泻的不腹泻,让重症患者不再加重,让轻症患者能缩短治疗时间、早点出院,才是根本。
但疾病凶险,有时候医护人员就算使出浑身解数,仍然避免不了患者病情恶化。这几天和很多同事私下交流,真到抢救那一步,不管是插管还是按压,脑子里就真的只有“抢救”这一件事了。唯一的目的就是让患者活下来,给我们机会继续治疗。
图为北京天坛医院杨燕琳与同事在武汉支援工作中。
在不忙的时候,我和同事们会尽量跟患者多说几句,有时刻意不去聊疾病,而是聊聊北京、聊聊湖北。很多患者听到我们的口音,会很好奇,会问我们是哪里来的。这时候我们也会顺势跟他们说,全国各地的优秀医护人员都来支援武汉,一定要有信心。
看着患者症状变轻,甚至有患者痊愈出院,其实心里还是挺欣慰的。经过悉心治疗,很多患者的症状越来越轻。患者们对医护人员的感谢之情溢于言表。
图为北京天坛医院杨燕琳与同事在武汉支援工作中合影
我们的防护服上会写着名字和单位,但患者们还是会拉着我们,要亲口问我们叫什么名字,是哪家医院的。他们希望用这种方式表达谢意。
同事们好像都很有默契,每次遇到这样的情况,都会说:“我们是北京天坛医院来的,您不用知道我们的名字。”
策划:汪金福 孙志平
监制:田朝晖 幸培瑜
统筹:魏骅 吴炜玲
编辑:董琳娜 刘在
赵世芸 李放 朴文琳
设计:康薇
播讲人:张濠培
执行:新华社“声在中国”
制作:新华FM工作室
供稿来源:北京天坛医院
新华社全媒体编辑中心、音视频部、北京分社
中国移动咪咕公司
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