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济医院工作的父亲忧心忡忡
1月16日下午,我回到武汉,街上并没有人戴口罩,街市热闹,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一切都像记忆里那样照常如旧。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却明显感到父亲有心事,再多问及两句,他也没吱声,只是提醒我不要到外面瞎跑,会朋友。
作为军转干部的他,是医务人员里“最不懂医学”的人,可总是带头冲在一线,扛运包裹、调配物资...几天下来,父亲都是很晚才能回家,有时候连上楼梯都疼得勾着腰,扶着把手,一步步挪。
这场战疫中,还有许多父子、兄弟、夫妻携手上阵。图为人民日报记者鲜敢和父亲共同坚守在战疫一线。
1月18日晚,待父亲下班,在我们“逼问”下,他才讲了医院早先就已出现医护人员感染和病例死亡情况。觉得事态紧急,我赶紧联系了湖北分社记者程远州,在交流中,他也表示出对这一情况的关注和忧虑,讨论持续到了凌晨1点多。
各家都在准备年货,欢欢喜喜,新闻里却是气氛越来越紧张。从“未发现人传人”,到“有限人传人”,再到“存在人传人”,1月20日,看着钟南山院士在屏幕上发表了这一结论,震惊的不止整座城市。
我要上一线,发出第一篇稿件
作为土生土长的武汉孩子,我主动请缨。1月21日一早,和同事一同来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采访相关专家教授,并很快形成了反映人手紧张、防疫物资不足问题的内参,及时传回总社。
采访之余,更多的是不安和紧张。我知道即将迎来的,很有可能是一场棘手的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新闻战役。
1月22日,平静。23日凌晨,官方突然宣布“武汉全市交通停运,离汉通道暂时关闭”,满城惊慌。清早,邻居与母亲相约突击“抢菜”,我也被从被窝里拽起来,拎着返家时的行李箱,去往菜市场。
鲜敢拍摄的1月23日武汉街头。
家附近的武汉市第七医院,是买菜途中必经之地。医院门前的人流吓退了无数市民,母亲也紧张的拉上我,要绕开走。记者的职业习惯,我举起手机靠近了他们,记录下一张张图片,一段段视频,人连着人、人挨着人的长队伍,如同“贪吃蛇”一般,弯弯曲曲排了二里长,有人脸上写满了焦虑,有人则轻松的摘下口罩叼着烟卷。还有不断抵达的救护车,放下一个又一个了无生气的患者。“我是凌晨四点来排队的。”“你来晚了,我两点多就来了。”......看表,已是上午10时许,没有人知道他们还需要再坚持多久,才能看上病住上院,可能是一两天,一两周,甚至更久。
我将这个荒诞的上午,讲述给同事听,相关的图文稿件最终刊发在《健康时报》新媒体平台上。下午,我再次向部门和分社领导请示,请求能参与武汉疫情报道,部领导想了许久,同意了。“一定注意安全”这句叮嘱,他反复对我说了两三次,一直在我耳畔回响。
蹲成了“菜摊记者”
1月24日,我正式开启了“疫情一线的采访”,不到一周时间内,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定点医院、科研院所、万人社区、连锁商超等,都留下了我的足迹。我将十几篇内参稿件和有关情况及时传回总社,为中央决策提供参考。
与此同时,因为“封城”产生的网络舆情也开始出现,“封城”后的现状让我多了几分思考,正好海外版陈振凯老师发来约稿,让我关注当地物价和物资供应。一连几天,菜摊成了我的新战场,每天坚持抄录菜价,多次走访武汉市内两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蹲的次数多,菜贩和售货员也把我这个“只看不买,还爱多问”的记者,叫成了“菜摊记者”。2月1日,海外版头版刊出通讯《菜荒?余阿姨虚惊了一场》,既稳定了民心,也给了商超企业保供信心。
鲜敢在连锁商超,调研采访生活物资保供情况。
可采访中的两个场景让我很是不解。一边是商超里购买火热,人潮汹涌,而另一边的批发市场里却冷冷清清,人车寂静。“市场库存可以维持三五天,但要是继续无车进场,生活物资保供压力巨大。”这时,市场管理人员的一句话,点醒了我!
在掌握了大量数据、资料和现场采访后,一篇反映武汉市场蔬菜供应减少、存在保供风险的内参,再次报了上去,经中央领导批示后,引起了地方政府高度重视,也让武汉调整保供机制获得了相对充足时间,让断供风险进一步降低。
跑出来的“火神山记者”
因为到火神山医院跑得勤了,大家都喜欢叫我“火神山记者”。从大年三十的初探火神山,到2月15日的九上火神山,我见证了打赢武汉保卫战的决心和力量。每次到火神山采访,总能见到院区里一派行色匆匆的景象,不论是建筑工人还是医务工作者,每个人都在加快脚步同时间赛跑,也是和病魔竞速。
大年三十,医院项目破土动工,我看到了很多工人的年夜饭就是在工地上吃的,有些甚至没来得及到工棚吃上一口热菜热饭。在5万平方米工地上,近万名建设者和千余台机械设备,用10余天建成一所可容纳1000张床位的救命医院,展现的是中国建设的速度与质量。
2月2日火神山医院交付军队,4日首批患者入住,再到如今,千张床位全部住满。一个多月来,战疫报道用的最多的就是“战场”二字了,这对广大军队医务工作者来说,是最贴切的词语!对我们记者来说,一样!武汉保卫战,是和平时期的“另一方战场”。记者,不正是来记录这场战役的人吗?
火神山医院收治首批患者。(鲜敢摄)
鲜敢爬上火神山医院楼顶,拍摄收治首批确诊患者情况。(张武军摄)
身处一线,在新闻报道上有了更多尝试和学习。在火神山医院首批患者收治入院现场,图文直播,现场快讯,短通特写,用实践打败了本领恐慌;在方舱医院的“中药房”,自拍视频素材,制作的《“疫”线Vlog》,上线官方微博,收获数百万阅读量。
记录真实,坚守战场,就是对生命最大的敬畏
短短一个多月,我和人民日报前方报道组的同事们,上医院,入方舱,下社区,进商超......感动和希望是最大收获,每个人都在力争创造无数生的希望,而在生的希望背后,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努力和心血。
有时候走在马路上,都会忍不住问问环卫工人和警察,拦下急匆匆的快递和外卖小哥。记录真实,坚守战场,就是对生命最大的敬畏,正如医疗队队员面对镜头,对全国人民的承诺:“请全国人民放心,在疫情面前,我们誓死不退,一定护佑大家的平安和健康。”
依旧记得,三年前入职时,报社征集大家的座右铭,我写的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经历这场战疫报道,让我深深懂得,作为人民日报记者,就要不畏艰险、深入一线,永远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好记者!
采访,写稿,鲜敢和同事们夜以继日,坚守一线。
http://www.shop.yixiin.com/la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