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具体根源还不确定,但研究结论普遍指向与食用和交易野生动物有关。正因为如此,近来舆论对食野味行为轮番谴责,在这样的背景下,食用野味行为是否已经绝迹,做野味生意的人是否已经退出江湖?答案并不乐观。南都记者调查发现,在广州白云区江村农贸批发市场依然见到有人偷偷在出售竹鼠、山鸡、蛇等野生动物以及猫。而疫情最严重的湖北省,咸宁当地近日也查处了一处地下非法野生动物经销点。
南都报道发布后,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野生动物保护处将情况转给当地公安部门,警方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控制住相关人员,因当事人现场无法提供野生动物的合法来源证明,森林公安分局拟立林业行政案件查处。行动迅速,措施给力,令人极度舒适。
在疫情大爆发的今天,还有人食野味,还有人从事野生动物交易,听起来有些疯狂。不戴口罩可能存在感染风险,这是近来被反复强调的常识。随着疫情影响的扩大,人们意识到了传染风险,加上年轻人向家人做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很多老年人也形成了出门戴口罩的习惯。相对而言,存在重大风险的食用和交易野生动物行为,参与者却没有“后知后觉”。同一个世界,很多人在与疫情做斗争,这些人却置身事外。这样的场景让人唏嘘,他们到底是些什么人,可以如此麻木?在人人喊打的今天,参与者仍然泰然自若,野味产业链为何如此坚实?
野味食客也是普通人,而那些兜售野味的无非也是平常的生意人。这些人之所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背后有着特定的逻辑。
从社会心理层面来看,无论是食野味的人还是卖野味的人,都难免有侥幸心理,尽管外界施加了足够的舆论压力,他们可能还认为问题反正不是出在自己身上,或者认为食野味导致疫情是一种低概率事件。http://www.mp.lvda56.com/
这种事不关己的态度看似不可理喻,其实也并不意外。对于缺乏专业知识,或者没有接受相关科普的人来说,日常发生的食野味行为,很难与疫情这种宏观事件构建起联系,或者认为这种联系很脆弱。“我只是吃点野味,怎么就成了社会的罪人?”这样的疑问今天会出现,今后恐怕也不会轻易消失。如何让人们相信食野味是一种高风险行为,彻底杜绝这种近乎变态的嗜好,显然是一件比劝说老人戴口罩更为困难的事。
而另外一个更为现实的原因在于,围绕野味已经形成了一条隐秘的消费链,有人对野味有嗜好,自然就有人做这方面的生意。即便行为违法,只要有利可图,他们就会铤而走险。此前媒体报道也提到,武汉华南海鲜市场过去不乏野生动物交易行为,如今疫情爆发,这种行为仍然不见收敛,可见相关执法需要更加刚性。
连日来,针对严峻的疫情,相关部委连续发文,宣布在疫情期间实施最严厉的野生动物管控措施,全面禁止人工繁殖场所野生动物转运贩卖,禁止一切形式的野生动物交易。国家层面的明确要求,加上媒体的监督,可以预见接下来一段时间这种交易行为会受到严厉打击,但如何保证今后日常执法能保持持续刚性?从长远看,相关法律层面也要配套跟上,强化对这类行为的打击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