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新闻很快被打上了“医院年底拒收医保病人”的标签。同样的医院和病症,从新农合转为城镇职工医保,才能够报销住院,说明因“农合额度超了”而进行的医保控费确实存在。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至于李文的遭遇是不是个案,其他医院和地区有没有类似情况,有待进一步调查。不过可以确认的是,年底拒收病人的现象,媒体有过多次公开报道。比如2016年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因为医保结算款缺口,就被曝“对于长沙市医保的病人除危重的外,只提供门诊就医,暂时不能办理入院就医”,一度引发广泛争议。
从之前的报道来看,拒收医保病人,是因为在总额控制下,患者的医保报销如果超出医院的总额指标,超出部分就得由医院承担。尤其在年底,额度快用完时,医院的确可能会排斥高报销比例的医保住院病人。
在早些年粗放的总额控制时期,出现的拒收病人情况要多一些,因为医院得先垫付,再找医保部门报销。现在普遍采取了总额预付的情况,会提前将资金预付给医院,大大减轻了医院的资金压力。所以近两年拒收病人的现象要少很多了,但依旧未完全杜绝,原因很简单,总额控制的基本逻辑没有改变。
很难说医保控费的逻辑是错的。一方面,医保基金结余不多,在老龄化加速的前提下,其支出要明显快于收入的增长,一些地区甚至在“穿底”的边缘;另一方面,对医院而言,有报销总额的限制,才能精打细算,避免对患者的过度治疗。
在以药养医的体系下,医生会倾向于多开药,医保控费,是为了限制不合理开支,总体上达到医保基金的收支平衡。
问题在于,现实执行过程中,总额预付和实际情况往往会出现一定偏差。一旦出现医保费用缺口,哪怕医院没有明确表态,压力层层分解,落到具体的科室和医生头上,还是可能对患者进行筛选。
当然近两年拒收患者的现象逐渐减少,因为它面临着太高的舆论风险。不过,不敢光明正大地拒收病人,不意味着没有其他变通手段。
比如年底为了控费,会不会增加一些非报销目录的用药或者医疗项目?或者本该正常治疗的疾病,会不会大病小治,刻意控制减少药品和耗材的使用?比如前两年就有医院公开通知,年底一些医疗耗材被停用,一部分手术被暂停。
总体来讲,随着医疗领域改革的推进,将医保控费的资金矛盾转移到患者头上的现象在不断减少,比如今年开始30个城市将试点DRG付费,即“按病种付费”。只是,医保支付并不是全国一盘棋,不同地区的医保基金结余程度各不相同,对一些资金吃紧且改革滞后的地区,仍然不排除一刀切的医保控费对患者就医环境的挤压,甚至将病人拒之门外。
医保控费的本意是遏制过度医疗,同时实现医保基金的收支平衡。拒收患者,让患者为医保收支的不平衡埋单,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也和医保改革的大方向背道而驰。这种压力的转移,除了增加患者负担或者延误治疗外,还可能进一步激化医患矛盾,让医患关系陷入更紧张的局面。
http://www.feifanfaf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