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届东盟峰会于11月2日在泰国曼谷开幕,涵盖16国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能否在此次峰会中完成备受瞩目。
然而,原本有望在明天(4日)首脑会议上宣布的RCEP协议,恐怕在年内无法达成。多国消息人士均透露,此前曾经就协议松口的“钉子户”印度又拖后腿了。
路透社11月2日报道,一场定于11月1日举行的记者会被取消。消息人士表示,泰国商务部长做出了上述决定,原因就是为了能让这场“马拉松式”的谈判在当晚继续下去。
作为此次东盟峰会的东道主,泰国近来一直在推动达成一份RCEP初步协议,以此缓解中美贸易摩擦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威胁。然而,在目前的情况下,各国部长能否在4日东盟峰会闭幕前就协议达成一致还未可知。
日本共同社则称,据其2日了解到的首脑会议联合声明草案,显示“约20个领域已全部完成书面文件上的谈判,但有一个参加国对达成协议持保留意见”。
草案强调“遗留下一些双边问题,将到2020年2月予以解决”,并“承诺在东盟下任轮值主席国越南签署协定”。共同社援引相关人士分析认为,持保留态度的可能是印度。
11月2日,印度总理莫迪抵达曼谷 图源:视觉中国
RCEP由东盟十国发起,并邀请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共同参加,旨在通过削减关税及非关税壁垒,建立16国统一市场的自由贸易协定。若RCEP成功,将涵盖约35亿人口,GDP总和达23万亿美元,占全球总量的1/3,所涵盖区域也将成为世界最大的自贸区。
除了消除内部贸易壁垒、创造和完善自由的投资环境、扩大服务贸易,RCEP还将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竞争政策等多领域。
多国不约而同表示:“就等印度了”
路透社称,RCEP最主要的障碍是印度方面提出的要求,因为印度担心一旦达成协定,中国商品会冲击印度市场。
日经亚洲评论援引多名消息人士的话说,剩余15国都等着印度达成协议。一名东南亚国家的部长表示:“15个国家已经完成讨论,只剩一个国家,我们等着这个国家解决他们的问题”。
《日经亚洲评论》:中国、日本和东盟正在等待印度批准签署RCEP贸易协定
菲律宾贸易和工业部长洛佩兹(Ramon Lopez)也同意这一说法,他2日不点名指出,“某个国家”正在就国内某些问题进行磋商和确认。
一名东南亚代表称,如果印度妥协,就可以达成协议;韩国政府消息人士则称,印度正在让其潜在的15个合作伙伴等待。报道称,如果印度点头,RCEP协议本来预计将会在11月4日的峰会上宣布。
稍早前,《朝日新闻》援引日本政府消息人士的话称,日方曾接到参与谈判的其他国家代表私下问询“把印度除外,其余国家先签怎么样”。
此前曾长期担任(2016年8月-2019年9月)日本经济产业大臣的世耕弘成3日在推特上表示:我在任期间RCEP11次部长级会议全部参加,真是无论如何都希望签订协议。谈判后程自己的职责就是动用日印之间的一切关系,推动印度使谈判向好发展。
印度担心什么?
《印度商业在线》(the hindu business line)10月28日报道,10月早些时候在RCEP部长级会议上,印度就曾在最后一刻强烈反对拟定中的RCEP协定。
一名知情官员称,当时印度商务和工业部长皮尤什·戈亚尔(Piyush Goyal)突然在一些问题上采取了严厉立场,并要求其他成员国提供更多保障措施。此举令人“深感意外”,因为其中很多问题都是早前已经由印度和其他成员国谈判解决的。
报道称,印度在谈判中采取强硬姿态的原因之一,是该国工业界和农民担心,一旦降低中国商品的关税,更多廉价进口商品可能涌入该国市场。为此,日本正试图说服中国降低对印度的要求,包括降低或取消印度商品进口关税。
《印度商业线报》:日本试图说服中国放松对印度的要求
彭博社称,长期以来,印度一直是RCEP的主要抵制国,原因是印度国内强烈反对该协议,担心该国会被中国商品淹没。一名印度官员表示,印度在各国就RCEP达成初步协议后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改变基本关税和具体产品规定。
《南华早报》称,莫迪正面临来自国内的批评,不少声音认为,印度已经对其他15国存在贸易逆差,RCEP更会带来大量进口货物,将对当地工业造成冲击破坏。例如在乳品领域,该行业就担心来自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乳制品会威胁本地奶牛养殖户。
印度总理莫迪2日前往曼谷前发表声明,称“我们将在本次峰会期间考虑所有问题,包括印度在货物、服务及投资贸易方面的考量和利益是否得到充分照顾。”
在接受《曼谷邮报》采访时,莫迪表示,他正致力于进行RCEP的谈判,但“在开放印度广阔市场的同时,必须在我们企业也能受益的领域开放市场。”
彭博社援引印度官员的话说,尽管莫迪政府将推动其他成员国做出进一步的让步,但最终很可能会同意签署协议,因为他们担心一旦被排除在协议之外,将迫使印度与其他国家进行双边谈判。
此外,《南华早报》指出,据东盟国家官员透露,周一(4日)即将发表的一份公报对RCEP的前景持乐观态度,其余15个国家将给予印度必要的回旋余地,以克服该国国内的压力。
http://news.yixiin.com/list-6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