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7月19日电(记者 应妮)“网上流传着一句我的恶狠狠的话 http://www.yixiin.com/news/,‘以后高考语文就是要实现让15%的考生做不完卷子。’我必须说这是不负责任媒体的扭曲和炒作”,日前在吉林长春结束的“为中国未来而读——2019阅读行动研讨会”上,教育部统编本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为自己澄清。
他表示,2017年在北大的一次对谈会上,我说,这几年高考语文正在改革,命题的一个变化是注意考阅读量和阅读速度,读得太少太慢,就做不完卷子。根据调查,每年大概总有15%考生做不完卷子,是这个概率。选拔性考试,有15%做不完也正常。后来就有不负责任的媒体截取和扭曲我的话报道了,弄得到处那么紧张,辅导班更是利用这句话来做广告了,由此也可见社会心理的焦虑。
他坦言,这几年高考语文命题的确在变化,开始考阅读面和阅读速度,命题所依赖的材料范围也大大拓展。现在不只考文学,还涉及到哲学、历史、考古、经济、科学等方方面面。这是考学生,也是考老师。如果当老师的还是不读书或者少读书,就很难应对未来的高考!
本届研讨会的主题是“新课程与名著阅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副司长刘宏表示,教育部语信司今后将积极协调、汇集有关专家力量和研究资源,支持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同时助力阅读行动越办越好,越走越远。相信阅读行动影响会越来越大,阅读行动力量会越来越强,阅读行动品牌会越来越亮。
研讨会上,温儒敏和吉林省教育学院教授张玉新分别做了题为《语文老师要当“读书种子”》《整本书阅读与核心素养的提升》的主题报告。
温儒敏指出,语文课要把读书当作头等大事。语文老师当好“读书种子”,是一种理想,一种责任,同时又是我们面临的很实际、很紧迫的职业要求。语文教学要提升效果,必须回到语文的本质,就是“读书为要”。
围绕如何读书,温教授也给出了参考建议,读书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可设计为三个“圈”:最外围是通识部分,主要是中外文化经典,是最基本的书;第二个“圈”是与自己从事专业或职业相关的部分,目的是打基础,拓展专业视野,活跃思维;第三个“圈”是核心部分,这部分书能够进一步提高个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并且能帮助自己加深理解甚至提出专业见解,应有明确的阅读指向。
张玉新教授强调,读书是语文教师的职业要求,老师的当务之急是“啃”读一本垫底儿的书。关于“啃”什么,他建议可以补短与扬长结合,围绕教学的“刚需”,同时关照专业发展的“长需”和新的发展需求等。“书底儿的厚度决定了其专业发展的高度,每一位优秀教师都有一部成功的阅读史。语文教师自己不具备语文的核心素养,不可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中国未来而读,语文教师要先读起来。”
研讨会还设置了“公开课”环节,分初中、高中两个会场同时进行,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张彪、长春市第五十二中学迟明珠等语文名师分别进行课例展示。“名著阅读进课堂”工作坊则以访谈的形式呈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经验交流与探讨。
2019阅读行动研讨会是商务印书馆举办的第七届“为中国未来而读”暑期研讨会。来自全国近1500位语文教师、教研员参加了研讨会。
http://www.yixiin.com/chanp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