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阅读 看过《流浪地球》就了解科幻了吗?
如果你还没有看过《流浪地球》,可能会参与不了朋友间闲聊的话题。
这部电影上映20天票房已超40亿,成为国产电影史上第二卖座的精品之作,也将“中国科幻”这四个大字深深刻在了国人的心上,霎时间《流浪地球》原著小说卖到脱销。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相当多的影迷为漫威电影中的超级英雄摇旗呐喊,对美国科幻大片中绚烂夺目的场景和出神入化的特效痴迷不已,将这些电影奉为科幻片的巅峰。
1
“漫威”是科幻片吗?
诚然,漫威系列电影获得了票房口碑双丰收,但是也有很多科幻迷拒绝承认漫威电影是科幻片。
这是为何?
在科幻迷眼中,这样的故事才能被真正称为“科幻片”:
01
故事描述的核心内容必须是基于对客观存在的科学技术进行超前幻想来构建的;
02
支撑故事的主要情节必须由经过幻想的科学技术来实现,要符合逻辑,否则那就要叫“玄幻片”了。
根据以上两条要求,想想漫威电影里的超级英雄或者反派人物,他们动辄从未知星球穿越到地球,一个念头就能变身,挥挥手指一栋大楼就轰然倒塌,貌似真的与“科幻”有点远。
这就引发出一个问题
究竟什么是科幻、玄幻
以及我们经常在探讨《流浪地球》时
看到的“硬科幻”?
我们将目光从电影拉回到原著——无论漫威还是《流浪地球》,都是从小说和漫画改编的。
2
玄幻、科幻和硬科幻
傻傻分不清楚
这三个概念很多人分不清。
这三种类型的文学作品都有“幻”的成分,所以,只要是有超越现实的情节,尤其是超越科学规律约束的情节,很容易就被读者归为科幻。
但实际上,这三种类型的文学有着很大的区别,玄幻作者和科幻作者,尤其是硬科幻作者的旨趣差异还是比较大的。当然这种差异并无高下之分,只是不同的价值取向而已。
比如,有三个人A、B、C,为了到达外星球。
A说:为了避免相对论效应,我们需要把宇宙飞船速度设定为不超过光速的80%。
B说:切!有捷径,我从虫洞走。
C默默地举起了手中的玄空剑,大喊一声:开启宇宙之门!
我们一般把A看成是硬科幻人物,B看成是科幻人物,而C是典型的玄幻人物。
这样来看,《流浪地球》就是典型的硬科幻作品,在电影结尾,即使整个地球都面临着堕入灭亡,主角们拯救人类时仍要精确计算从木星到地球的距离,引力波的大小以及所需的燃料重量;而漫威不用多说,更像是B和C的结合产物。
科幻在《辞海》上的定义:
依据科学技术上的新发现、新成就以及在这些基础上可能达到的预见,用幻想的方式描述人类利用这些新成果完成某些奇迹的新型小说。
硬科幻是个俗称,字典未收录,我们采用百度百科的定义:
以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心理学、医学等科学为基础的,以严格技术推演和发展道路预测,以描写极其可能实现的新技术新发明给人类社会带来影响的科幻作品称为硬科幻。
而玄幻的描述基本不考虑科学上的可能性。
3
硬科幻≠缺乏想象力
“硬科幻”不代表没有想象力,你能说《流浪地球》和《三体》是缺乏想象力的作品吗?
只是作者在创造这个故事时,一切幻想都建立在科学和逻辑的基础上。
热爱科幻(尤其是硬科幻)创作的写作者提出并遵循“三不”原则。
即,不悖、不囿、不贬。
“不悖”
是指小说中描述的情节尽量与已知的科学规律不相悖。
比如最近出版的硬科幻小说《月球之谜》,描述半人马座α星的场景时,就极大地尊重了已知的科学发现,天文学的、地球物理的、生物学的,甚至经济学的规律。
对于外星球的情况,在科学上保持了很高的写真度,逻辑上也是自洽的。再比如《三体》,本身构建故事的起点就是一个数学上的难题,三体问题。
“不囿”
是指小说也不能完全囿于已知的科学发现。
如果完全囿于已知的科学发现,也就没有了“幻”的空间。但是这个“幻”不是完全放飞,还需要一根“逻辑”的线扯着。
再比如《月球之谜》,其中假设了一个“科技发展的路径锁定”,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想法。作者认为科技发展会有数学上的路径依赖,为什么依赖于数学呢?因为科学建立在逻辑上,而逻辑的最精确的表述形式就是数学,所以科学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依赖于数学的发展。
首先,这是个幻想,其次,这个幻想是符合科学的实际情况的,再次,这个幻想的推理是符合逻辑的。所以,不囿不是完全放飞,是高难度的推理和幻想。
“不贬”
是指小说的基调对于科学精神(其外延是逻辑、理性、质疑、前瞻、建设性等)没有贬抑。
这倒不是什么强制性的标准,关键是,对于科幻爱好者,尤其是硬科幻爱好者,除了逻辑和理性,还有什么更大的价值皈依呢?《月球之谜》的主人公表现出来的科学家特有的理性之光,对于硬科幻爱好者来说,应该是其最大的人格魅力。
看到这里,如果你觉得桎梏于逻辑、科学和理性的作品一定无聊透顶,那一定还是对硬科幻小说缺乏深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