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村的故事》(以下简称《河》剧)是湖北省花鼓戏艺术研究院精心打造的现实题材现代花鼓戏,也是第三届全国剧本创作交易会成果,该剧围绕潜江虾稻产业发展的主线,以小人物折射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乡村巨变。
今年,该剧压轴第三届湖北艺术节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优秀剧目展演,http://www.yixiin.com/news/入选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展演,还将代表湖北省于今年5月登上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角逐第十六届文华大奖。一部戏的成功除了台前演员的辛勤付出,也离不开演奏团队、舞美设计、灯光设计这些幕后团队的通力合作。幕后团队如何发力为《河》剧添砖加瓦?3月26日,《河》剧幕后团队从专业角度出发带领记者领略了该剧的艺术魅力。
中西合璧奏响田园牧歌
“唱腔、音乐的写作和乐器的配合非常成功。鲜明轻快的节奏,加上现代音乐写作手法,非常的好听、悦耳。” 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原副主任李春喜在观看了《河》剧的整场演出后高度评价了该剧的音乐。
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演员一直是光彩夺目的舞台主角儿,殊不知,戏曲音乐演奏也是这一艺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戏曲领域里,很早就有着“戏是大千世界,曲是半壁江山”的说法。而一部完整的戏曲音乐,必须要经过选材、编腔、创作、排练、修改、配器、合成等几个重要环节。如何让戏曲音乐演奏在传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又注入新的元素,使传统戏曲的生命之树常青,《河》剧的幕后音乐演奏班底给出了答案。
“如果将创作曲子比作打地基,那么配器就是装修的过程。配器的处理妥当与否,直接影响到整台戏的戏剧效果和剧情的色彩变化及剧种风格。”《河》剧配乐指挥魏维介绍,配器的作用,就是充分调动和发挥乐队中各种乐器的性能及各种音色的组合和变换,既要发挥混合音乐的多彩性,又要体现单一音色的独特性,使之有对比、有层次地展现。
在作曲家将曲子完成后,魏维拿到本子就有了想创作的欲望。在熟练掌握该剧的情节和曲子的旋律后,他将剧情和曲子分为“花前月下”、“冤家路窄”、“回忆往事”三部分。在配器中,魏维为了更好的展现该剧的生命力,他根据情感思路走向,进行二度创作,将花鼓戏四大主腔与潜江地区民歌民谣相结合,再创新加入西洋交响乐,让剧目层次丰富、时代鲜明,更具感染力,让民乐和交响乐有机融合,共同奏响江汉平原所独有的田园牧歌。
“花前月下”是《河》剧男女主角王大顺和赵小荷恋爱时的一段场景,李春喜在点评《河》剧时提到,这一段用了大提琴和小提琴二重奏,来表达两个人初恋的感觉,准确的烘托揭示了这对青年男女之间带着一些酸酸的味道的初恋中的情感关系,旋律优美,情真意切,很是感人。
“冤家路窄”是荷花婶和王老五吵架时的场景,用了弦乐的低声显示出王老五生气、踹气的神态,紧接着用木管的和声连接表达荷花婶的泼辣形象。在荷花婶和王老五回忆往事部分,则选用板胡拉出《十许鞋》的民歌,展示荷花婶的内心纠结,拉出荷花婶心酸的心理活动。”魏维说,这些都是专家在点评《河》剧时,关于配器和演奏部分的评价,这也是他想要表达给观众的,他很高兴能通过自己的配器与专家、观众产生共鸣。
在排练的过程中,记者注意到,有一位乐师,一人承担了京胡、唢呐、板胡三种乐器的演奏。他叫邵铜刚,是《河》剧中主奏乐器的乐师,在演出过程中,因为他要一个人承担三种主奏乐器的演奏,为了在音乐节奏里让两种乐器无缝对接,他时常是嘴上在吹唢呐、怀里抱着板胡,注意力高度集中。
“老话说了,七分场面三分演奏,这就说明了戏曲伴奏的重要性。”邵铜刚说,“当接到一个新剧目后,演奏员一定要熟记剧情,掌握舞台上演员的表演与调度,在伴奏时要真听、真看、真感受,把握好伴奏的技巧与节奏,才能在整台戏中烘托气氛,渲染情绪,从而更充分地表现剧情、感染观众。”为此,在最初排练的时候,《河》剧的演奏团队经常排练至深夜,就是为了找到民乐、弦乐最好的融合方式,来扩展演员的表演,强化戏曲的表现力。
光影魔术演绎时空变换
作为舞台空间的表现手段,灯光在舞台演剧艺术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原来仅仅是为了照明的需要,到现在发挥能动性的效果,灯光正渐渐地主动参与表演。在《河》剧中,光影的魔术营造了戏剧的氛围,述说着人物的情感,更演绎出时空的变换。
“《河》剧的成功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带着观众的感受进行二度创作,要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将剧情完美的呈现给观众,让他们看得懂并且看得过瘾。”在《河》剧灯光师杨华看来,观众的视角至关重要,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时刻下,要运用灯光,突出演员的内心世界,让观众产生共鸣,这才是灯光师的作用。
这部戏的定位是现代花鼓戏,在最初讨论剧本阶段,主创人员就有了这个设想:这部戏依托河西村虾稻共作基地,讲述了两家、两代人的往事恩怨、感情纠葛。戏中人物互相之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关系,情感互相交织在一起。于是主创人员想到了在表现形式上做一些片段式的、闪回的情节。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将影视的表现手法和《河》剧有机结合,把电影的蒙太奇手法运用到舞台上,搬到戏里,仿照电影平行蒙太奇多线索并行、空间和时间快速转化的特点,带给观众一种电影的画面切换感。
那么,如何将平行蒙太奇的手法搬到舞台,营造单场景多信息的多重时空结构呢?
杨华告诉记者,现代戏剧离不开灯光,光是戏剧的眼睛、是为戏剧服务的,在熟读剧本并和导演沟通后,他根据演员的情感来调光,剧中很多部分都用光的变化来展示两个独立的表演区域,展现同一时间内不同区域的故事进程,使观众更清晰地了解人物的内心变化。
在回忆往事的片段,王老五、荷花婶在以黄调为主的光区内,中间是一个宽宽的暗色,仿佛是一堵隔绝两个人情感的厚厚的墙,但是当回忆空间展现的时候,杨华用了移动的电脑灯跟随他们慢慢移动,这时由于青年王老五、荷花婶的出场,又出现了一个时空,两个空间并置在舞台上,灯光的颜色由清晰变朦胧,让观众一眼就能看明白现在是在回忆,并且两个空间不断的产生着交流。
舞台中还多次用追光灯打出两束光,分别给了现在的王老五、荷花婶和年轻王老五、荷花婶,让二者互相呼应,在多重空间里互相倾诉,尽管他们是隔空对话,但是又有心灵的交流,这种蒙太奇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河》剧的艺术力量和观赏的艺术魅力,使观众感到耳目一新。
工匠精神编织浪漫水乡
在《河》剧中,舞美设计的空灵与功能的使用完美结合,形式清新优美,也给观众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无论是悬挂在幕布上清澈的月亮,还是剧中人物所划的可移动的小船,亦或是可以将演员倒映在舞台上空的蓝天白云的软景设计,以及捕虾的地笼,龙虾饲料桶、虾篓等道具的使用,这些舞台造型共同构建了美轮美奂的视觉盛宴,也凝聚了《河》剧舞美团队的工匠精神。
“月亮的选择,我们通过10种颜色的试色后,选取了偏灰色的月亮,来契合整个舞台的气氛,同时,这个月亮还可以根据时间来移动,让视觉效果趋于完美。”《河》剧舞台总监郑小龙说。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河》剧的舞美设计采用了最先进、最时尚的舞台造型技术。在《河》剧的尾声,月亮随着时间移动,从上至下缓缓降落,演员划的木船通过移动平台的传送慢慢移动在月亮里,这时船、人、月亮于一体,预示两个人最终也走到了一起,烘托出了和美的舞台气氛。
这些道具通过移动平台的传送,让场景显得更为生动,同时打破了以往需要闭幕换场景的传统舞台效果,让整场演出一气呵成,给观众最完美的观剧体验。
装置在舞台上空的蓝天白云,不仅仅作为天空的造型,还能将演员倒映上去,这种新颖的造型设计也是吸收了近些年比较现代的舞台设计方法,从而创造出丰富的舞台形象,为传统的花鼓戏增添了现代气息。
舞台后面会看到田成方的虾稻田,进而将梦里水乡的美丽画卷呈现得淋漓尽致,加之捕虾的地笼、龙虾饲料桶、虾篓等道具的设置,生动地勾勒出农民虾稻田边真实的劳动场景,充满生活气息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这些道具的设计,是《河》剧舞美团队深入田间地头进行采风后,精心选择的道具,而这些道具的使用,也把观众带入到最接地气的虾稻田中。
日前,《河》剧在全国巡演的路上时,舞美团队也经常日夜赶工,力求在每场演出中都能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现代花鼓戏表演。但在巡演过程中,也有意外的发生。
“有一次在巡演的时候,演员划的木船下方的移动平台发生了脱轨,虽然依靠演员的随机应变,圆满的完成了演出,但是我们舞美团队还是憋了一口气。”郑小龙说,通过和演员沟通,发现之前使用的齿轮状的移动平台,除了发生脱轨现象、声音还比较大,影响演员的发挥,为了将舞美设计精益求精,团队集思广益,找到了解决的方法:将齿轮状的移动平台改为平轮,不仅可以减少脱轨的情况,还能降低移动时发出的声音。目前,舞美团队正在抓紧改进这些装置,让舞台感观到达完美。
《河西村的故事》自2018年9月30日成功首演以来,多次展演,场场火爆,喝彩不断。幕后团队也将继续潜心打磨,通过舞美、灯光、道具和音乐更加完美的配合,让《河西村的故事》成为经久传承的精品剧目,为潜江打造戏剧之都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http://www.yixiin.com/ph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