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吉利此举也将帮助戴姆勒摆脱困境。目前,这家德国集团正努力经营亏损的Smart品牌,该品牌每年的销量只有13万辆,仅为梅赛德斯-奔驰225万辆汽车销量的一小部分。相比之下,与其定位相近的宝马Mini品牌全球销量则高达36.15万辆。http://www.yixiin.com/news/
《金融时报》援引分析师指出,Smart自21年前成立以来一直未能实现盈利。据Evercore ISI估计,Smart每年亏损5亿至7亿欧元。
德国《商报》此前也曾报道称,由于smart品牌的盈利表现不佳,戴姆勒集团将会在今年内决定是否还继续保留smart品牌。当时一位戴姆勒高管表示:“目前关于smart我们还有很多要考虑的地方,但今年之内会做出最终决定。”
作为中国国产汽车中的佼佼者,吉利在过去几年里迅速扩张。它不仅拥有沃尔沃汽车(Volvo Cars)、英国跑车品牌莲花(Lotus)和马来西亚的Proton,并持有卡车制造商沃尔沃集团(Volvo Group)的股份。
2018年2月,吉利集团曾发布公告,称通过衍生品交易及其他方式,购买了戴姆勒公司市值约73亿欧元(约90亿美元)的股份,并成为后者的单一最大股东。
此外,在去年10月,戴姆勒就已与吉利展开合作,在中国组建高端专车出行合资公司,双方持股比例为50:50,计划在中国的部分城市提供高端专车出行服务。
有意思的是,作为戴姆勒在豪华车领域最大的竞争对手,宝马捷足先登,在去年7月与长城汽车正式签署合资经营合同。
合同规定,长城宝马建立合资公司,双方各持股50%。新公司命名为光束汽车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7亿人民币,投资总额达51亿元人民币。合资公司规划了标准年产能16万辆的国际先进整车工厂,而这也是宝马在全球范围内首个纯电动车合资项目。
吉利拟减持戴姆勒股份
到底是一个传奇,还是一个泡沫?
李书福 资料图 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据彭博1月11日报道,一位知情人士表示称,吉利正通过交易减持戴姆勒的5.4%股份。
2018年初,中国亿万富豪李书福麾下吉利集团收购了戴姆勒9.69%的股权,股价约90亿美元,由此成为戴姆勒公司第一大股东。那次收购完成后,吉利集团承诺长期持有其股权。
这一次,吉利拟减持超过一半的戴姆勒股份的消息刚爆出,吉利公关部很快做出回应称:“作为戴姆勒的长期战略投资者和单一最大股东,吉利控股集团并没有减持戴姆勒股份的计划。”
谣言有时候可能会变成预言,这一次会不会应验呢?
吉利汽车,大家这两年对它的印象可能并非是销量,而是以收购。
8年前,吉利以18亿美元的价格完成了对沃尔沃的收购,创造了汽车界的奇迹,轰动全球汽车行业。
似乎从那之后,李书福越买越起劲。
时至今日,李书福的吉利集团通过买买买,成为一家拥有吉利、沃尔沃、领克、宝腾、路特斯等十大品牌的全球汽车集团。
此前,吉利汽车发布公告称,12月单月共卖出9.3万辆汽车,同比减少约39%,环比减少约34%。2018年批发量为1,500,838辆,目标完成率为95%。
消息一出,吉利的股价应声下跌。1月8日盘中居然跌幅超12.5%,创造近22个月内新低。最终大跌超过11%,一天市值就蒸发掉110亿港元。
过去的2018年,恒生指数全年收盘价报25845.7点,下跌幅度为13.61%,而吉利汽车股价的下跌幅度则高达49.54%。
一年多时间吉利汽车市值大跌了1400亿,暴跌超60%!
严格来说,股价的涨跌对公司的本质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因为上市公司不是通过倒卖股票来赚取利润的,券商和保险公司等除外,公司股价涨了或跌了,公司的经营业绩也不会因此而变好或变坏,短期的股价涨跌是市场行为,跟公司无关。
反过来,公司本身的经营好坏却是可以影响股价涨跌的。从长期来看,股价的涨跌最终是由公司的内在价值决定的,如果公司的经营业绩持续向好,公司的内在价值就会持续增长,那股价就会涨上去,反之则会跌。
股价对上市公司再融资还是有影响的,比如说一家公司的股票现在的市场价格是每股10元,这时候公司有好的项目要启动需要再融资,二级市场上是每股10元,那么公司以每股8元的价格来增发新股,投资者肯定愿意积极购买,假如说二级市场上股价跌到了8元或以下,公司再以8元的价格增发新股,就没有人愿意买了。
股票是有价证券,股价下跌,资产缩水。作为可抵压性资产减少,银行贷款额减少,资金周转困难,大股东套现解决资金周转的成本提高。
股价下跌,对于想吞并这家公司的投资者来说,就能以极少的资金购买到控股股份,使公司易主。
再说几句
吉利汽车最近两年大举扩张,包括收购宝腾、莲花、戴姆勒股份等,还有扩大产能等等,这些投入都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在相当程度上有赖于吉利在股市上的表现。
现在,股价跌成这样,拖欠供应商货款的问题也暴露了出来,吉利的资金链能不能承受得住,恐怕是个大问题,除非吉利还有其他更强有力的融资渠道。
熬过冬天,才能迎接春天。http://www.yixiin.com/brand/
春天不远,但很多企业没有熬过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