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一直盯着小孩子看:“这件皮衣不错,穿在我们敏儿(女儿)身上也应该很好看。”丈夫随后拉着她到附近衣服店,给女儿买了一件同款的皮衣后,才心满意足地到车站坐上回老家的最后一班大巴车。
“女儿后来的变化,我们当父母的,有很大的责任。”对于女儿离家出走12年的事实,苏女士不知道该埋怨谁。她叹了一口气,“他(杨和平)这个人就是暴脾气,有啥子也不善于表达,尤其是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对孩子的爱说不出来,孩子犯了错,只晓得靠打来粗暴地教育。”
苏女士女儿杨敏小时候的照片
母亲的等待
两个月前,杨和平的遗体老家下葬,作为独生女儿的杨敏,没有出现在葬礼现场,她可能甚至都不知道父亲病逝的消息。
在南充城区的一个老旧居民小区内,苏女士独自经营着丈夫生前开办的足疗店。没客人的时候,她会忍不住掏出手机打开相册仔细端详,照片里是一名八九岁的小女孩,圆圆的脸蛋,穿着粉红色体恤衫,规规矩矩站在一块幕布前方,右手撑着油纸伞,左手握着花束??
“这就是我女儿(杨敏),她9岁那年去相馆照的,她现在应该24岁了。”今年47岁的苏女士想象不出女儿现在的模样,毕竟,她错过了女儿人生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12年。她有时候会想,如果有一天,女儿突然站在自己面前,自己会不会犹豫,“呀,这就是我失踪了12年的女儿”。
女儿最后一次出现在杨家人的视线里,是2005年底,那年她12岁。苏女士说,当时,在外面犯错的女儿被警察用警车送回家,但女儿只在家里待了一夜,便找奶奶要了20元钱称“要回南充杨家巷拿一些衣物”。老人也未多想,但女儿离开后就再未回来。苏女士错过了最后这次与女儿碰面的机会,等她回到家时,女儿已经离开了两个小时。
苏女士琢磨,女儿既然跟奶奶提到过杨家巷,说不定会一直在杨家巷居住。即便相隔12年年,杨家巷这个地名也一直烙在她的心底,这些年,她没事便去杨家巷寻找,期待某一刻与女儿不期而遇,偶尔听人说起曾在南充城里某街道见到一个和她女儿年龄相仿的摆地摊女孩,她也会忍不住去看看。但女儿,就像突然从这个世界上蒸发了一样,未留下任何痕迹。
20日下午,成都商报记者前往苏女士老家,其婆婆李素清拄着双拐站在院子里,她说自己在照顾孙女的11年里,
从来没有溺爱过孙女,孙女犯错后自己也会对其进行教育,她不知道孙女为何会变成后来的样子。老人希望,消失12年的孙女,可以尽快回来。
杨敏离家出走前,曾问过苏女士:“妈妈,为什么爸爸打我打得凶的时候,你都不出来劝一下?”苏女士不知道如何作答。在这个只有小学文化的女人的潜意识里,如果自己当面劝阻丈夫教育女儿,可能会让女儿认识不到错误,反而会觉得做错事后总会有人站出来保护她。女儿一次次犯错的经历,曾让苏女士想过或许可以找心理医生找女儿聊聊,但她最终不知道该去哪里找心理医生。她试图找女儿谈心,“敏儿,你说说看,你到底想要什么?”“妈妈,我也不知道。”女儿的回答,让苏女士一时无语。
苏女士觉得,女儿不愿意回家,是因为怕她的爸爸,更准确的说,这种怕,已经转化成一种恨。“我们会一直等她回来,不管她现在怎么样,她永远都是我的女儿。”苏女士不知道,丈夫的去世,能否化解女儿心中的怨恨。
专家观点
四川警察学院心理学副教授、心理咨询室主任陈华说,在家庭教育中,溺爱型教育和棍棒式的专制型教育,都是常见的不健康教育方式,但在苏女士女儿的人生成长过程中,这两种教育方式都有体现,唯独缺乏科学的民主式教育,这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身心健康受损、是非观念不分的重要原因。作为爷爷奶奶,在发现孙女去拿别人的钱的情况时,不该放任不管,而是首先应该了解孙女拿钱的需求是什么,如果是为了吃零食,应该告诉她,如果以后要吃零食,爷爷奶奶可以带着去买,但拿别人的东西肯定是不正确的,拿别人的东西,首先应该征求别人的意见。作为父亲,应该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民主教育,简单粗暴地对孩子施以棍棒教育,这是不尊重孩子人格独立,对孩子的自尊心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