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舒心萍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15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3.8%的受访者遇到过消费潜规则。装修(46.3%)、家居产品(40.2%)和电子产品(35.2%)领域被认为最容易出现消费潜规则。面对消费潜规则,59.6%的受访者觉得维权不易。67.8%的受访者建议完善立法,打造对消费者友好的法律环境。 (据《中国青年报》) http://www.yixiin.com/ad/
其实,所谓消费潜规则,大多是商家群体内流行的一种“不成文的规定”,或者是所谓的“商业惯例”,属于商家“抱团”“绑架“消费者的利己做法。而消费者面对商家的这些消费潜规则或“商业惯例”,即使很不情愿,通常也只能被动接受。或许,正是基于消费者这种不愿意再耽误时间、耽误事的心态,一些商家把临时加钱、坐地涨价等当作了屡试不爽的赚钱技巧。
实际上,商家搞的这些消费潜规则,存在着侵犯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的问题,是单方面强加于消费者的乱收费。一方面是在价格上搞猫腻,打着免费送货、免费安装的旗号推销、揽活,然后等干到一半时再提出额外的加钱要求,令消费者措手不及。此时,给也不是,不给也不是,很让消费者郁闷;另一方面是面对消费潜规则,消费者几乎没有任何“还手之力”,因为维权不易。比如,搬家总不能为了几十块钱把东西扔在楼下;买窗帘后总不能自己二次找人打孔。最让人感到无法接受的是,现在一些商家将一些原本可以“打包”一次性次收费的服务项目拆分成了多个收费项目,层层加钱。
商家热衷的消费潜规则,不仅是对消费者的一种不友好、不诚信的态度,更是一种侵害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的行为。作为商家,完全可以在消费者消费前把价格说清楚,是“一口价”,还是“分开计价”,让消费者自主选择。而等到关键时候再提出加价要求或者提出收取这费那费,说白了就是欺骗消费者。
构建诚信友好的市场环境,推动市场高质量发展,需要商家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实际上,在消费环节中,很多消费都抱着“你痛快,我痛快”的想法,希望消费过程简洁、明快、透明。而一些商家却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从中获利,这种做法会严重影响消费者的消费信心。笔者以为,相关部门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此来为消费者撑腰,让消费者敢于用法律武器对各种形式的消费潜规则说“不”。
《中国质量报》 http://www.yixiin.com/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