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0月11日讯 (记者 吴晓薇)金秋十月,稻谷飘香。位于辽宁省新民市的宋家岗子村里,忙着开镰的农民们在金黄的稻田里洋溢着丰收的喜悦。8台收割机一齐开动,田间的富硒水稻由此开始正式收割。
在我国国民硒元素摄入不足的背景下,富硒水稻的种植为宋家岗子村的农民带来了走上致富路的新机遇。http://www.yixiin.com/brand/
宋家岗子村富硒水稻开镰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吴晓薇/摄
种植富硒水稻让农民走上致富路
“宋家岗子村有近百年种植水稻的历史,但是祖祖辈辈都是‘老三样’,辛辛苦苦一年下来收入很低,赶上不好的年头几乎不赚钱。”宋家岗子村党支部书记商勇向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农民收入低这个难题曾让他苦恼不已。
多年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深受重视。记者注意到,自2004年至2018年,我国连续十五年发布了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而其中最为根本的就是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如何转变宋家岗子村的种植方式,实现深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发展现代农作物,从而带领农户走向致富的道路,成为商勇日夜思考的问题。
在一次和老领导谈话的过程中下,商勇了解到,可以通过科学补硒的方式来提高大米的品质和市场价值。
共享经济分会顾问、中国健康富硒食品产业联盟理事长王有德对此进一步解释,由于我国的富硒带只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1.7%,大面积的土地匮乏硒元素。而现在经过科学试验,可以将一定比例的硒元素人工授予到农产品中。
由此宋家岗子村开始积极探索科技种田。自2017年开始应用硒酵素施种水稻,提高大米的有机硒含量,生产富硒大米。产品经多家有检验自制的部门广泛抽检,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现在,富硒水稻种植基地建设已经成为宋家岗子村共同致富的成功之路。
“现在我们村的富硒大米在全国多个城市销售,市场反馈很好,也积攒了一定的客户,农民种的水稻收入比以前更多了,所以我们计划扩大种植面积。”商勇说。
开镰仪式现场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吴晓薇/摄
在10月10日举行的开镰仪式上,新民市副市长郭浩然提到,希望宋家岗子村进一步扩大科技种植含量,持续发展好富硒水稻基地建设,努力打造富硒水稻品牌,让宋家岗子村的富硒大米盛名成为地理标准性品牌粮食。
现场为宋家岗子村授牌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吴晓薇/摄
农民增收百姓增寿 补硒势在必行
不容忽视的是,在发展农业生产的道路上,生产出健康和安全的食品与追求经济效益同样重要。消费者对食品健康和营养需求的日益增加,也为富硒产业提供了发展的机遇。
据《科技日报》报道,硒被誉为“生命的火种”,其生物学功能主要是提高人体免疫力、抗氧化、保护修复细胞、防癌抗癌、对重金属有解毒作用等,合理地摄入硒元素对人体健康、预防治病有着重要作用。然而我国缺硒地区高达72%,缺硒省份有22个。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营养学会于1998年10月修订的“每日膳食营养素供给量”已将硒列为15种每日膳食营养素之一,提出一个成年人每天对硒的适宜摄入量是50-250微克。
“富硒食品对人体的好处很多,但从机理上讲它主要是人体强的抗氧化剂作用,抗氧化约是VE的500倍。”功能食品研究专家、中国科学院老专家技术中心留美博士罗小川向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国际上推荐的硒元素摄入量是成人每天60微克,适宜摄入量在100-250微克之间。而目前我国大多数人口摄入硒不足,平均40微克左右。王有德对此认为,全民补充硒元素势在必行。
近年来,随着公众对富硒产品健康功效的逐步了解,市场发展前景广阔。据媒体报道,目前全国有超20个县生产富硒大米和杂粮,近千家企业生产硒产品,富硒农产品行业总产值达300亿元。在开镰仪式现场,北京永辉超市代表王凡在开镰仪式现场签订了富硒大米销售合同。
北京永辉超市代表王凡在开镰仪式现场签订了富硒大米销售合同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吴晓薇/摄
只有全民的健康才有全民的小康,“宋家岗子村一定要落实‘农民增收,百姓增寿’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继续发展科学补硒产业。”郭浩然说。http://www.yixiin.com/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