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地求学和工作,很多时候遇到的困难比想象中要小,这也比较出乎我意料。”近日在北京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已在国有金融企业任职五年的香港青年萧家炜如是说。
由于父母早年从香港来到内地做生意,萧家炜出生在福建,并一直在内地接受教育。
高中毕业后,萧家炜参加了内地高校面向港澳台侨学子的统一招生考试(全国联招),进入北京大学就读。“我来到北京是2007年,在北大先后就读了元培学院、法学院,本科的同学中港澳生只有我一个,刚入学时我还被推举为班长。”
在学校,萧家炜与内地学生完全融合在一起,住宿、上课、考试等都与内地生没有分别。毕业后,他的首选是留在北京。
“找工作时遇到的情况很有趣,”萧家炜笑说,因为香港身份,他在报考国家公务员、申请国企工作时都曾遇到过“问题”。
“报考公务员首先要求注册,而我在第一关就被卡住了。”他说,那时在内地读书的港生所持证件号码位数与内地身份证不同,系统无法认证,只能放弃。
再就是到国企应聘。有了报考公务员的经验后,萧家炜上网查阅了如“招收香港人需要什么手续”等信息,在应聘时就把用人单位需要办理的事项和材料提前告知招聘方。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投递了三四十份简历后,萧家炜成功入职一家国有金融企业。“领导对我的能力比较认可,我自己也认为在这里可以学到东西。”
之前有所担心,但后来在内地的一切发展都比萧家炜想象中来得顺利,“只要根据程序办理,几乎没遇到什么困难”。
萧家炜告诉记者,读书时就感觉到国家在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正处于一个崛起的过程,作为香港青年,他想从中把握机会。“现在有了港澳居民居住证,一切更方便了,在内地的港人工作、出行等,同等待遇都得到进一步落实。”
今年是萧家炜在北京生活的第十一年。在他看来,经历了求学、成家、立业,北京已然更像是他的家了;故乡香港则是“港湾”,他可以随时回去“停靠”。
“香港正处于一个新的转型、变化中,正以积极姿态拥抱内地发展,包括参与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来。”萧家炜建议到内地就读、发展的香港同学,更加务实、包容,更为深入地了解国家制度和社会运行方式,这样才能更好地拥抱变化,推进国家整体发展。
在北京,萧家炜会定期组织大学同学、港生联系互动,他还与北大法学院的几位好友共同发起成立了“北大法翼基金会”,每月拿出收入的一部分,为云南的一些中学设立奖学金和助学金项目。
“我想为社会提供一些正能量,也吸引更多内地和香港的青年前来参与,一起关注国家正在发生的变化。”萧家炜说,香港和内地应搭建更多供青年交流的平台,“如果有这样的机会,我也会多多参与,贡献一份力量”。中新社记者 张晓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