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的纸制品不是第一次出问题了,2013年5月4日,北京市工商局就曾责令43种不合格纸制品退市,可不过半年多,又是多个品牌出了问题,有些品牌更是一年会在几个地方都被查出问题。
此次公布比较试验结果的是消协而不是相关质量主管部门,也让人意外。消协虽有官方背景,但毕竟是民间组织,没有执法权,也没有相关的检验设备与器材。他们都能做到的事,拥有更多资源的政府主管部门理应做得更好。当然,光是指责销售地的工商、质检部门失职也确实有点不公道,毕竟市场上销售的产品那么多,很难一一检查到位。即使抽查出问题,很多不合格产品也早就进入消费者家庭。不让问题产品进入市场销售,才是保护消费者利益的最好办法。产品质量监管要从源头抓起、从生产厂家抓起,只有把不合格产品堵在生产车间、不让有毒有害原料被用于生产,才能最大程度的保证市售产品的安全。
产品质量问题频发,除了监管不力的因素,很大程度上也是处罚太轻。同样的质量问题,在国外可能被处以数亿美元的重罚,直接罚得企业与老板破产,可在中国,却可能罚个区区几万元甚至警告了事,如此低廉的违法成本,能催生出高质量产品吗?难怪很多外资大品牌在中国的表现还不如国内企业,对重利轻义的商人来说,恐怕根本就不用教。
如果类似事件的处理结果,不再是几十种产品下架,而是责任企业关停或付出巨额成本,那我们才真的能对产品质量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