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微博、微信等各类社交媒体中,虚假信息层出不穷、屡禁不止,至今年9月初,仅微信专门开发的“微信辟谣助手”已辟谣的文章就达到118万篇。《经济参考报》记者调查发现,诸多“关怀式谣言”背后存在明显的利益机制,其已表现出分散化生产、产业化生产态势,并且还衍生出诸多传播利益链。http://www.yixiin.com/gift/
网民“张培元”认为,不少“关怀式谣言”肆虐泛滥,幕后总有网络推手的影子,每个进程都有无良炒作在推波助澜。一些市场逐利者利用公众对生命健康、食品安全、绿色环保、公共事件等热点话题的关注,通过谣言来营造一惊一乍骇人听闻的惊悚氛围,一步一步地放大社会焦虑感,在增“温”加“热”中借机搭车营销自己的产品或者手机APP。
网民“余明辉”提出,“关怀式谣言”一波接着一波,如雨后春笋般割不尽拔不完,说明单靠浅层的辟谣等清理,触不到根本利益,不是遏止和打击的根本方法,亟须微信等平台对直接的传谣微信公众号等进行限权乃至查封,对相关谣言进行适时反驳和澄清等的同时,也要加大查处力度,让这样的造谣者得到及时的强力打击,付出巨大成本,无利可图,得不偿失,失去制造和传播微信“关怀式”谣言的动力和必要。比如,对制造“关怀式”谣言的企业、机构或个人,对危害和造成他人、社会损失可以量化的,责令改正,明确给予等量赔偿,并处惩罚性的一倍或多倍罚款;无法量化的,责令改正,要规定巨额最低罚款数额。对帮助传播虚假“关怀式”谣言的微信公众号、微信传播者等,有违法所得的,责令改正,全额没收,并处惩罚性的一倍或多倍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责令改正,规定巨额最低罚款数额。
网民“戴先任”建议,应对这些网络谣言,一方面需要堵住“空穴来风”的源头,斩断谣言背后的利益链,另一方面,则需要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健康素养与辨识能力。鼓励更多专家和医务人员涉足这一领域,除了辟谣,还要让他们向社会提供数量足够和质量很高的健康养生知识产品,逐步恢复这个领域的话语生态。http://www.yixiin.com/quote/
(记者 陈伟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