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曾想,短短不到一年,加密货币在全球范围内经历着大起大落,甚至颠簸。这也仅仅是区块链闯入公众视野的一面。
2018农历新年前后,比春节和“抢红包”更火的是闯入常识领域的“区块链”。即便和这个行业毫无关联,你依旧能在朋友圈受到这股浪潮的感染——“加密货币”、“ICO”、“智能合约”、“分布式账本”,七个月前那个禁放烟火的春节,“区块链”的异彩流光依旧掩映出人们好奇仰望的脸。http://www.yixiin.com/quote/
巨大的成长幅度,促使大众或主动或被动地思考:一个个不眠不休微信群,一次次双脚悬空的融资,一列列诚实的数学共识,一次无可回避的革命——到底哪个才是区块链真实的样子?
跑偏的区块链“虚热”
区块链描绘了一个相当“前卫”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区块链通过公开透明的方式,终结了中心化机构扮演的信用“资本家”的角色,转而将信息存储、传递的权利交由全体参与者民主地维护。区块链底层技术依托密码学方式保证传输和访问的安全,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自动化脚本代码形成智能合约,延展信息的可操作价值。
换言之,“去中心化”和“不可篡改”从一开始就成为区块链直截了当的“宣言”。这般宣言让区块链技术不再意味着对现有社会运转方式的改良或优化,而是将成型的中心化体系和支撑其强势的逻辑直接“打翻在地”。
看到颠覆机会的人当然不愿意错过这趟车。与从历史深处驶出的每一列快车一样,和区块链一同高速前行的,有探索者、有布道者,也有逐利者,甚至投机者。而可以将“身份”来回切换、游刃有余的人,不在少数。
早在2013年,依托区块链技术的比特币就开始撩拨人心。在早年比特币价格突破1000美元后,全世界大量似真若假的“项目”蜂拥响应着人们对区块链和比特币的想象。
相似的场景近两年间在中国“高浓度”地上演,散户的澎湃决心与技术常识的不对称,让众多脑洞大开的“区块链”项目有机可乘——非法集资和诈骗,甚至只要披上一件“白皮书”,就能引来趋之若鹜、座无隙地。即使面对无法流通、没有刚需的现状,一些虚拟货币的炒作者依旧抱着“要不百倍、要不归零”的方式涌入“区块链”。
去年9月4日央行等七部委正式将ICO定性为未经批准非法融资,监管开始给狂热的发币、炒币划线。对体制蛮荒突破的可能,虽然在戏剧性地下降,但另一边,从明尼苏达到内蒙古,“隆隆轰鸣声”却一刻也没有停歇过——矿机正成为区块链中最“脚踏实地”的生意。世界上最大的矿机生产商在2017创造了20亿美元的营收,利润率超过50%,目前的市值已经逼近1400亿人民币。
只要是生意,就注定最终会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同矿机如出一辙,虚拟币交易所经过一轮轮政策和资本的洗牌,形成了高耸的金字塔格局。矢志于去中心化的区块链,却“哺育”了中心化的设备制造者和交易所,使它们平地而起、如日中天。
如同十九世纪初美国西部淘金热中出现的吊诡情形一样:在人们对“区块链”宝藏的探索时,卖“铲子”和“牛仔裤”的人成为了最大的赢家。
还原区块链本来的模样
两年来,项目“快进快出”,虚拟币“快上快下”,为了“区块链”而“区块链”成为迅速套利的风潮,行业看似激流勇进,实则泥沙俱下。
然而,区块链真的仅仅存乎于技术创新所带来的溢价之中吗?
回溯工业革命和互联网的兴起,从没有人会将一次次迭代的伟大意义定格在蒸汽机、汽车、计算机的发明上——世界铭记的是,这些别开生面的突破为改变社会发展方式带来的剧变。
所以,如果区块链是一场划破时代的技术革命,那么它一定和电气、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文明相似,在面对不同时期的挑战时,最终成为沿革人类进步史的路径,而绝非单纯的目的。
针对当今世界所面临的挑战,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性预期学派领袖人物托马斯·萨金特认为,在当前的“自由市场”中,资金转移成本高企、通信费用激增,却依旧无法避免大量恶意欺诈行为的存在,其症结正是在于信用和信息仲裁机构过度的中心化,而占主导地位的信息技术同样围绕着中心化机构展开。http://www.yixiin.com/sell/
围绕着上述矛盾,在萨金特的指导下,新一代区块链底层公链平台ETM,试图通过链式数据结构与分布式节点共识算法,还原区块链去中心化的本来价值。在ETM的初衷里,当招聚科学家来到这个世界所处的问题面前,区块链不再是一个刺激的“概念”,而是一个恰恰能够攻克问题的崭新途径。
从互联网的发端可以看出,个人博客、自建百科、碎片化信息流本来承诺的是一个强调民主的新媒介、甚至被寄希望用以影响实体经济的运转方式;然而资源不均匀交换和配置,最终将互联网社会交还给了中心化机构。
在ETM统领性的构想中,真正的去中心化世界是对集权和垄断的敏感与隔绝,是一个拥抱创造力和公平性的不确定世界。ETM世界观试图排除区块链再度让位于中心化机构的可能,其架构哲学被订立为一个非自上而下、完全市场驱动的组织;其中,每个个体只需要理性地对激励作出反应,即可维持体系的流转。
作为一门仍旧带有“实验”意味的技术,区块链的发现给世界带来了久违的兴奋,以至于大众在探索“这么好的技术到底应用在哪里”时急功近利、本末倒置。
诚然,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区块链1.0和以太坊为代表的区块链2.0时代,已经撕开了我们对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中心化思维定式。然而,以ETM为代表的第三代区块链技术却试图让节奏慢下来,好让突破口被真正揭开时,迎接世人的是一个完整、成熟的区块链世界。
精修区块链3.0赛道
《易经》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ETM等第三代区块链安全、去中心化的信息世界观如果说是一种“道”,那么经济学、数学以及区块链技术架构则是承载“道”的底层大“器”。
ETM和所有区块链底层技术及去中心化应用一样,直面的是无从探底的人性——“割韭菜者”并不会因为技术世界观的高尚而放弃逐利。因此,共识和制度经济学对于区块链来说至关重要,它如同一种“规则”使得分散和投机的人们得以相互协作,促进经济和社会价值通畅的交换。
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马斯·萨金特、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谢尔登·格拉肖在内,来自全世界多领域的学者在ETM中创新提出了PoW和DPoS交织的双稳态UPoS结构,在安全高效的平衡中,确保工作量证明和股权证明共识的集中化与中心化被最大程度限制。
根据ETM科学院的学者介绍,在双共识的DPoS部分中,所有ETM成员的币龄将通过一个倾向于广众参与的上凸函数形成投票权益,并选出“矿工”。矿工在适当的算力难度下,得以形成竞争合作的双赢关系,既保证了出块速度,也借助PoW共识维护了ETM链上安全。
同时,为了实现参与者均衡收益,实现体系稳态,没有被选中的节点依旧可以进入系统内的矿池,以联盟的形式参与外部区块链生产出块,并获得相应奖励。由此,“矿工”、“监察官”、其它节点在双机制耦合的情形下,有着权益清晰的分配关系,达成了经济学意义上的“纳什均衡”。
在跨领域科学家的加持下,ETM的所有理论都先由数学家完成共识建模和数值模拟实验;再由计算机和通讯专家以严苛的标准对ETM展开基于理论的落地验证。这一标准化的双流程验证,对众多处在初探阶段、试图实现长效演进的区块链项目也有着借鉴意义。
根据德勤统计,截至2018年年初,在全球最大的代码托管平台GitHub上,总计86000个区块链项目只有不到10%能够维持活跃,死于分叉的项目高达95%,项目平均寿命仅为1.22年。这当中有尾大不掉的“骄子”,也有匆忙上线的“早产儿”——没有一个友好、开放、可持续的区块链生态,却是它们出奇一致的终极问题。
面对事关技术生命力的考验,ETM采用了一条中心链加多条衍生链的设计。中心链负责网络安全及价值交换,每一个衍生链作为独立、隔离的系统对应一个DApp,通过继承和复用主链技术,所有应用都拥有个性化的账本、代币、共识机制、交易类型。此外,ETM以自演进组件库为核心,为其它区块链提供适配平台,完成资产和应用的转移,也为非区块链的应用和数据配置双向调用通道,着力构建一个参与者友好的无限延展网络。
这个网络是否能成为区块链技术真正和科技文明相交的起点,尚需时间判断、言明。
然而,以ETM为代表的第三代区块链技术平台的尝试,自供求矛盾始发,以哲学、数学、经济学为钥匙,在底层开发、结构设计、用户理解、拓展预期上精修赛道,穿越资本的喧嚣、保持技术的沉静,展现出一种不疾不徐的前行姿态,逼近着区块链写入人类技术变革史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