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三个第一”的重要论断深化了对创新驱动发展的认识,也是当前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三个关键点。众所周知,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的有力驱动,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引领发展,而人才是创新驱动的原动力,也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由此可见,“发展”“人才”“创新”三要素是高度统一的集合体,没有创新驱动的发展就谈不上高质量发展,没有人才支撑的发展也不会是高质量发展。
创新发展事关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 (http://www.yixiin.com/sitemap/index-htm-mid-5.html)
现代国家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发展科学技术是人类应对全球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它不仅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更是解决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一招。发展动力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但最本质的还是创新,也就是第一动力,事关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找准发展的历史方位,明确发展的路径方向,但如果缺乏有效的动力支撑,任何发展都是不可持续的,更不是其应有之义。
当前,最重要的是处理好新旧动能转换的接续问题,如果动能转换接续得不好,就可能失去发展的重大机遇。从供给侧看,产品供给结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结构变化,传统、低端产业在衰退,新兴产业成长缓慢,新旧产业增长动力不能有效接续。从需求侧看,以投资拉动为主的经济增长边际效应逐步递减,而消费需求的增长也面临总量扩张和结构升级的双重压力,这种变化对应供给侧而言,就是产品结构和质量的问题。因此,要更好适应需求侧市场需要变化,就必须不断培育和发展新动能,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由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实践也充分证明,中国要强大起来,必须紧紧依靠创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进一步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加到82.7万亿元,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1%,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位。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2.2%提高到57.5%,国家创新能力排名从2012年的世界第20位升至17位。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科技创新整体水平和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在一些领域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某些领域正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向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又迈出坚实一步。
我国创新发展环境逐步改善但仍有待提升
发展环境至关重要,其中良好的创新环境能够有效降低创新成本、激发创新活力。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部环境是否适宜、创新氛围是否浓厚、创新意识是否强烈,而不仅仅是GDP的增长。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各地已逐渐认识到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开始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放管服”改革倒逼自身变革,更加重视创新生态环境营造。日前发布的2018年“全球创新风向标”报告显示,中国创新环境得到普遍认可,超越德国跻身全球前三。跨国及私营企业正成为创新领导者,相比美国和德国等传统工业强国,全球商界领袖更看好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由此可见,我国创新环境正逐步得到全球商界领袖认可。但同时也应看到,我国创新发展环境也存在一些问题,既有来自外部宏观环境的影响,也与企业自身所处发展阶段有关。
当前,实体经济发展受阻,金融领域“脱实向虚”仍未得到完全解决,创新资源配置机制扭曲,加之在税收、监管等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客观上增加了实体经济的创新成本。与此同时,体制机制不活的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存在,影响了科技创新链条的有效贯通,比如,初创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知识产权保护处罚力度过轻,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各类人才资源流动性约束。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优化创新生态,形成多主体协同、全方位推进的创新局面。作为创新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要在协同创新中发挥主导作用,特别是要支持科技中小企业发展。然而,许多企业在转型发展中创新意愿不强、创新活力不够、创新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科技创新型人才相对短缺,企业家精神没有充分激发,企业科研投入与国外一流企业相比整体偏少,现有管理体制还不能适应原始创新、协同创新的要求。因此,亟待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聚焦关键问题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更好发挥创新驱动引擎作用。
努力营造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就不能真正强大起来。站在新时代的起点,必须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在国际竞争中积极赢得主动,使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要 以“三个第一”重要论断为指导, 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多措并举、深化各项改革,真正让创新型企业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让创新型人才成为激发创新活力的重要抓手。
一是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高质量发展必须以实体经济为支撑。要把支持创新放在首位,以科技创新引领实体经济,金融创新支持实体经济,管理创新服务实体经济。要更好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包括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健康成长,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让实体经济不断焕发勃勃生机。与此同时,要为新业态、新经济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和制定鼓励政策,特别是在税收、金融、知识产权等方面完善政策配套,真正让创新型企业享受实惠。
二是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高质量发展也需要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要发挥竞争政策在维护市场机制、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方面的重要作用,打破制约创新创业的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切实提高市场发展活力和资源配置效率。要加强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的执法,全面启动知识产权“三审合一”改革试点,及时堵住监管漏洞,进一步创新市场监管机制,同时避免“用旧规则管理新经济”。要切实保护企业家的合法权益,引导企业家在经营中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公平竞争、恪尽责任,鼓励企业家敢于创新。
三是构建高水平的开放创新机制。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体制机制创新。要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抓手,最大限度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持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关键在于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和符合市场导向的创新激励机制。一方面,通过开放式创新面向全球集聚创新创业人才,构建激发人才归属感和内在潜力的激励机制,主要涉及人才流动与评价、人才培养与激励等。另一方面,突破现有组织框架组建各类新型科技创新平台,构建激发组织运转效率和集聚效应的激励机制,重点要明确其内涵条件、功能定位、扶持政策等。
四是探索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改革。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改革破除体制壁垒。要充分鼓励地方积极探索,强化领导干部的改革担当意识。国家应对地方改革充分授权,进一步健全改革的矫正机制和容错机制,切实调动地方积极性, 注重把握好创新政策制定的有效性、创新政策实施的整体性和创新政策推进的联动性。与此同时,要加强改革的精耕细作和配套政策细化,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集中突破制约创新发展的“牛鼻子” 问题,比如,创新要素自由流动、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