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愿用隐私换便捷?别忘了《黑镜》有多残酷
陈白
一场涉及超过5000万名用户个人信息泄漏事件,让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络平台Facebook陷入了困境。被指操纵民意影响美国大选、股价暴跌、多家广告商弃用……目前,Face-book数据泄露的蝴蝶效应还在发酵,即使扎克伯格真诚道歉,一切似乎也于事无补。http://www.yixiin.com/news/
而当我们从国外互联网世界观照国内数据安全问题之时,百度董事长李彦宏的回应也引发了国内舆论的强烈反响。3月26日,李彦宏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中国人对隐私问题的态度更开放,如果他们可以用隐私换取便利、安全或者效率。在很多情况下,他们就愿意这么做。”
这样的“及时表态”,进一步增加了人们对于中国大数据安全境况的忧虑——因为这其中最令人害怕的,并不是李彦宏“说错了话”,而恰恰是他“说对了话”。而这背后所展现的,是科技巨头们习惯成自然地对用户利益的无视,乃至于成为一种潜意识脱口而出。
当下,在我们所熟悉的互联新商业世界,流量意味着价值,而数据则意味着权力。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也能充分理解当下打得火热的美团滴滴之争。这两家公司表面上的跨界,背地里的争夺无非还是BAT们考虑的问题:基于大体量用户和用户数据的平台生态。这其中的巨大商业价值,才是资本和公司趋之若鹜之处。
如果你看过英剧《黑镜》(blackmirror),会更明白大数据的力量。《黑镜》是在英国Channel4上播出的迷你剧,每一季都由几个各自独立的故事组成,彼此间并没有直接联系,但都以极端的黑色幽默讽刺和探讨了科技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这部剧也没有什么惊悚或者悬疑的桥段,但是,却看得人毛骨悚然、后背发凉,甚至质疑人生。
在《黑镜》中,有一节就用影像的方式呈现了一个看上去很美的“极端乌托邦”——在这个美丽新世界里,个人所有的喜好、偏爱、讨厌都被数据化,最后生成为存储在硬盘里的个人“灵魂拷贝”。而这个数字化的“你的复制品”,成为了大公司们了解你、并为你服务的贴心管家,它知道你喜欢听的音乐、爱看的电影,熟悉你的日程安排,甚至知道你喜欢的面包片有几分熟。
这样的“套路”,是不是很熟悉?
当我们通过越来越多大数据个性化定制服务,日益享受其带来的“便捷性”时,我们也正在走向黑镜式的乌托邦世界。
事实上,大数据最核心的商业价值,正在于它的二次利用——“了解用户的行为习惯和爱好”,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服务。而它整个的发展流程,应是记录数据、分析数据、辅助产品、创造价值、塑造形象,并根据这一形象为个人定制“你的物质和精神消费”。这是互联网科技发展所展现的进步意义。
只是“便捷和效率”的硬币另一面,是那些数据获取者,同样拥有选择权,从而完成对信息的滥用。
就当下而言,互联网公司与用户之间的“协议”,往往是不对等的。对于用户来说,即使愿意花时间去阅读互联网公司为你提供的冗长官方授权声明,但是,究竟哪些信息会被抓取、哪些信息会被保护,又有哪些核心个人信息可能面临泄露的风险,依然是处于迷雾之中。
那些不遗余力为用户提供效率便捷的公司们,这时就显得格外“不人性化”。
而且,当这些大数据处于无监管且难监管的无人之境时,技术飞跃的双刃剑,往往就不可避免地展现出巨大的负面效应。
那些未经同意就“猜你喜欢”、为你推荐的消费,不断发送到你手机上的商品打折信息,甚至是知道你身份住址让你“明天上午来办公室一趟”的诈骗……类似此类数据泄露、隐私贩卖,只不过是其中最为表层的恶果。
通过大数据来操纵情绪乃至影响个人甚至群体的选择,已经是Facebook数据泄露所呈现的进一步影响。据《纽约时报》透露,在2016年的大选中,根据Facebook泄密的信息,一家分析公司为特朗普竞选团队提供了各种服务,其中包括:针对目标受众设计数字广告、筹措竞选资金、建模选民投票率、购买500万美元的电视广告及决定特朗普应去哪里获取支持。知道美国人为何这么愤怒了吧?大数据不仅左右了我买什么,还左右了我选谁做总统。
当然,去年出台的《网络安全法》,已经展现了立法和监管在这一方面的努力。但除了寻求监管角色的支持,商业的伦理底线依然需要被强调。
习惯性地享受用户数据带来的商业利益、并认为这是用户主动愿意交换的结果,这种商业伦理底线的崩塌,才是商业文明前行真正的阿克琉斯之踵。
人人都知道,大数据具有难以想象的商业价值。我们也必须承认,商业并不是慈善。但是,如果是以牺牲用户利益为代价,商业价值最终只会是一触即破的“空中楼阁”。看看Facebook眼下的境遇就知道了,连花花公子都将其官方主页删除了。今天的扎克伯格,或许该成为很多互联网大佬的“黑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