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央行对无证经营支付“严打”后,从清算结构到银行、再到支付公司,已经对这类“合作伙伴”提高警惕。继此前多家银行与扫码通道“分手”后,日前有消息称,浦发银行在3月12日关闭全部扫码支付通道。浦发银行对此回应,并未关停全面扫码通道,但正在对合作商户全方位监测,并推进扫码通道向清算组织迁移。
慎对扫码通道
浦发银行人士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该行并未全部关停扫码通道。浦发银行严格按照有关条码支付业务的相关监管要求开展业务,目前正在与合作机构推进扫码通道向清算组织迁移事项,相关工作进展正常。该人士同时透露,浦发银行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对合作商户均做全方位的业务监测,并根据监测数据对合作商户进行动态调整,相关调整属于日常经营管理工作内容。
虽然浦发银行否认了全面关停的消息,但在业内人士看来,银行慎对扫码通道已经成为事实。2017年底,就有包括民生银行厦门清算中心在内的不少公司关停支付通道,特别是聚合支付公司从银行对接的通道基本上全部关停。
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受到监管政策的震慑。央行去年11月下发《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无证经营支付业务整治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217号文”),核心内容就是以持证机构为重点检查对象,全面检查违规为无证经营支付业务机构提供支付清算服务的行为。其中“持证机构”主要指银行、银联、第三方支付机构和各地方清算中心。
从银行的参与方式来看,有支付业人士指出,部分银行利用自身资质资源“创新”的收单模式,左手接小微支付、右手接无证支付机构,形成了独特的“银行系清算大军”。而217号文并不是一次普通的检查,之所以机构纷纷与支付通道划清界限,是因为央行还明确,会成立专门的工作组进行抽查,为无牌照公司提供通道和清算业务的持证机构将面临处罚。
聚合支付遇危机
说到无证支付机构与聚合支付的关系,有人将后者称为“温床”。实际上,聚合支付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无证支付机构“庇护所”的角色。
近年来,随着我国支付市场的快速发展,一些无证支付机构混杂进支付巨头和商户之间潜藏的灰色地带,违规开展商户资金清算,被称为“二清”。业内人士举例称,如用户在小店铺用支付宝或微信扫二维码,扫码的交易信息从App至商户后,有的并非直接上送给支付机构,而是先去了外包商那里。
之所以聚合支付会应运而生,易观支付分析师王蓬博分析称,谁真正拥有用户,谁就是胜者,这句话也正是支付市场的生存法则。在没有聚合支付以前,很多商户和用户都必须使用同一支付机构才能实现交易,“就像早年一家国有银行的POS机,只支持刷本行卡,其他银行卡都不接受,如此一来,其他小银行就很弱势了,因为没有用户愿意去办他们的卡”。一位业界观察人士表示。而聚合支付将多家支付机构整合在一起,类似于“一台POS机支持多家银行卡”,用户可以从多种支付方式中做选择,商户使用动力也更强。
但有了聚合支付的掩护,不少没有牌照的公司肆意从事“二清”,直接开展商户资金结算,自行控制和支配相关资金,轻则借故拖延结算时间,重则将资金挪做他用甚至直接跑路。
洗牌后的转型
央行对无证支付机构发布“严打令”后,聚合支付的洗牌大幕也就此拉开,先后有多家聚合支付公司主动宣布将暂停商户收款功能。对于聚合支付未来的发展,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薛洪言认为,聚合支付作为一种模式创新,有效解决了因第三方支付机构二维码未能互通导致的市场拓展难题,具有积极的意义。不过,随着网联面世和第三方支付业务切入网联,未来行业内有望出现统一的二维码标准,届时聚合支付相对单个支付机构的聚合优势便不复存在,需要探索新的转型发展方向。
有的业内人士提出,业务受到影响的聚合支付公司,一大出路便是向真正持有对应业务许可资质者靠拢、建立合作,具备承接能力的持牌机构或能享受到这一轮合规整顿带来的业务良机。
王蓬博则指出,对聚合支付来讲,其实主要就是两部分功能,一部分是线上的收银台等接口改造,还有一部分就是线下商户的推广维护,“实际上干的也是当初第三方支付的活,只不过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抢市场的时候需要人去推广,但市场平静了以后,特别是政策出来以后,这部分市场空间不大了,所以可以看到很多聚合支付转型成为金融科技公司,帮助银行和传统金融进行互联网化改造、拉流量等”。
北京商报记者 程维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