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影响CPI涨幅的最重要因素就是食品价格。
昨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去年全年CPI最终仍保持在了“1时代”,同比增速较前一年略微下降。而PPI则结束了自2012年以来连续5年的下降趋势。
CPI:食品价格是涨跌主因(http://www.yixiin.com/quote/)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12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8%,涨幅比上个月上升0.1个百分点;2017年全年CPI上涨1.6%,涨幅比上年回落了0.4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全年CPI增速仅在1月份达到了2.5%,随后2月、3月就跌至1%以下。自4月开始至12月,全年CPI一直保持在“1时代”,10月份CPI增速最高,为1.9%。
而CPI增速无论是增是落,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食品价格。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绳国庆表示,从环比看,去年12月份CPI上涨主要受食品价格上涨影响。食品价格环比上涨1.1%,影响CPI环比上涨约0.22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天气转冷,鲜活食品价格明显上涨。鲜果和鸡蛋延续上月涨势,涨幅均超过5%,猪肉、水产品和鲜菜价格由上月下降转为上涨,涨幅均在1%左右,五项合计影响CPI上涨约0.19个百分点,占食品价格上涨影响程度的八成以上。
而从全年来看,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2017年CPI走弱的主要原因是食品价格涨幅较低,从2017年2月以来食品价格一直负增长。“猪肉价格在2017年迎来下行周期,从5月到10月,每月降幅都超过10%,对物价形成下拉作用。非食品价格和核心CPI走势则较为平稳,全年平均上涨2.3%和2.2%。”
PPI:结束5年下降趋势
而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这一自2012年以来就一直保持下降趋势的指数,终于在今年出现上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去年12月PPI环比上涨0.8%,同比上涨4.9%。2017年全年PPI上涨6.3%,结束了自2012年以来连续5年的下降态势。
绳国庆表示,从环比看,去年12月份PPI涨幅比前一个月扩大0.3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0.9%,比前一月扩大0.3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上涨0.2%,比前一月扩大0.1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从主要行业看,涨幅扩大的有燃气生产和供应业,上涨3.8%;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上涨3.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上涨3.0%。涨幅回落的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上涨3.7%。由升转降的有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1.5%。由平转降的有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下降0.3%。
从全年看,PPI由上年下降1.4%转为上涨6.3%,绳国庆表示,主要是因为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所致。数据显示,生产资料价格上涨8.3%,影响PPI上涨约6.13个百分点。其中,涨幅较大的行业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分别上涨29.0%、28.2%和27.9%。生活资料价格上涨0.7%,影响PPI上涨约0.17个百分点。
专家:今年通胀水平将保持温和
对于今年CPI、PPI的走势,业界普遍认为,今年通胀水平将保持温和。
连平认为,2018年CPI会略有上升。经济增长总体上平稳,国内需求难以大幅扩张。同时,随着去杠杆、防风险和监管政策趋紧,市场利率小幅上行,流动性合理适度,2018年难以出现较大的通胀压力。
“猪肉价格迎来上行周期,食品价格可能恢复性回升,成为推动2018年CPI上升的主要因素。2018年价格涨势可能会从生产端向消费端转移。”连平表示,预计2018年CPI同比涨幅上升至2%左右。
连平还预计,2018年PPI将保持增长态势,涨幅有所收窄。未来大宗商品价格难以持续大幅上升,未来输入性因素对PPI的抬升作用减弱。在国内投资需求趋弱的情况下,2018年工业产品价格上涨步伐将会放缓,PPI难以重拾大幅攀升之势。
“由于去产能工作持续推进,环保限产力度加大,对产品价格形成支撑。预计2018年PPI涨幅回落至3.5%左右,CPI和PPI之间的剪刀差逐渐收窄。”连平表示。
不过,海通证券分析师姜超则认为,1月份CPI同比或回落至1.4%,2月可能跳升至2%上方,但或不会有市场预期的2.5%那么高。同时,1月份PPI涨幅或继续回落至4.0%。CPI同比在2月、3月大概率维持在2%上方,但依然温和。
■链接
中国加息空间并不大
近日,针对今年中国是否会加息的讨论不绝于耳。不过,从CPI、PPI等数据来看,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今年货币政策仍将保持中性。
海通证券分析师姜超预计,今年大约2%左右的CPI、趋势向下的PPI,将不会成为货币政策的主要牵制,今年的政策重心在于防风险、去杠杆,意味着货币政策难松。“但在双支柱的框架下,监管政策密集落地会逐步加强宏观审慎的调控效力,有助于货币政策向中性回归。”
连平也表示,2018年物价形势将有助于经济平稳运行,不会产生货币政策相应调节的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1月8日央行研究局副局长纪敏称在中国债券论坛上表示,利率升降和杠杆率变化的关系,取决于投资回报率的动态变化。随后央行发布声明表示,这一理论表态,并不能解读为“短期内有加息空间”。
此外,对于中国今年是否加息,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加息几无可能,公开市场利率或已触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