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周报记者 盛潇岚 发自上海
加速布局海外业务的中国券商又添新军。
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银河”)1月18日发布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中国银河国际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与马来西亚联昌集团已完成股权买卖交割,将以 1.67亿新加坡元对价附条件地收购联昌证券国际私人有限公司已发行股本50%的普通股股份。
中国银河表示,计划在未来5年继续增持联昌证券的股权,收购完成后,公司将由一家国内大型券商成为在亚洲特别是东盟地区覆盖面广、业务领先的国际性金融机构。
除了在海外收购或设立子公司,一些大型券商正积极争取跨境业务试点。2018年初,国泰君安和华泰证券获准开展跨境业务试点,这是继海通证券2015年获准开展“境外自营业务”后,时隔两年新获批该项业务试点的两家券商。中信建投分析师赵莎莎认为,“国君、华泰试点获批很可能仅仅是一个开始,未来或有更多大型券商试点获批。”而在行业转型的大背景下,大券商优势明显,强者恒强的格局或将进一步深化。
发力东盟市场
公开资料显示,被收购方联昌证券国际前身为亚洲地区最大的证券公司之一,拥有40多年的历史,其国际业务通过2005年收购新加坡的吴证券公司及2012年收购苏格兰皇家银行的亚太证券业务而迅速壮大。联昌证券国际在新加坡注册,是一家投资控股公司,连同其子公司在中国香港、印度、印尼、新加坡、韩国、泰国、英国、美国等地从事现金股票业务,包括机构和零售经纪、股票研究及相关证券业务。
从业务构成上看,收购双方的强势业务都是经纪业务。其中,以2017年三季报数据为例,中国银河在2017年前三季度,经纪业务收入为33.48 亿元,经纪业务市场份额为4.64%,行业排名第三。截至2017年6月末,中国银河拥有经纪业务客户934万户,较2016年增长57万户;拥有427家营业网点,是国内分支机构最多的证券公司。
联昌证券国际的国际业务则通过2005年收购新加坡的吴证券公司(GK Goh Securities)及2012年收购苏格兰皇家银行(RBS)的亚太证券业务而迅速壮大。2016年,收购目标在新加坡、泰国和印尼等东盟国家的经纪业务分别位列市场第一名、第二名和第三名。
除了双方主业及优势业务高度契合,双方股东背景也较为相似。中国银河分别在香港联交所和上海证交所上市,实际控制人为中央汇金公司。联昌集团母公司联昌国际银行为东盟地区第五大银行,在东盟地区品牌根基深厚,于吉隆坡交易所上市,马来西亚战略投资基金国库控股公司为其最大股东。
中国银河表示,推进联昌证券收购项目,是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响应中国证监会鼓励券商走出去的具体体现,更是实施公司战略规划、加快国际化步伐的重要举措。中国银河计划在未来5年继续增持联昌证券的股权,收购完成后,公司将由一家国内大型券商成为在亚洲特别是东盟地区覆盖面广、业务领先的国际性金融机构。
实际上,作为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已有不少券商开始去境外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行收购或设立子公司,更多的中资券商则在香港拥有子公司并大力发展。2017年12月底,山西证券发布公告称,其香港全资子公司山证国际完成增资5亿港元。增资后,山证国际注册资本由5亿港元增至10亿港元,山西证券资本实力得到扩充,有利于加强境外业务发展、满足客户海外资产配置等需求。
受益于2017年港股大牛市,不少券商海外业务在过去一年取得不俗成绩。目前,中资券商香港子公司日前拉开了年报预喜序幕。1月18日,海通证券旗下子公司—海通国际发布2017年业绩预喜公告,截至2017年12月31日,海通国际全年纯利预计将实现突破性增长,与2016年同期相比,涨幅预计约为80%,利润将近翻番。多位业内人士认为,中资券商香港子公司2017年业绩预计整体向好。
国泰君安、华泰跨境业务获批
如今,越来越多的券商在加速布局海外业务。
2018年年初,国泰君安、华泰证券相继收到中国证监会的复函,获准试点开展跨境业务。复函显示,国泰君安和华泰证券试点开展的跨境业务包括以自有资金参与境外交易场所金融产品交易,以及投资于其他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允许投资的境外金融产品或工具;与境内外交易对手签订场外金融衍生品交易主协议及其补充协议(含ISDA、CSA、NAFMII及SAC等),参与场外金融产品交易,及向客户提供相应的金融产品和交易服务。
这是继海通证券2015年5月获准开展“境外自营业务”后,时隔两年新获批该项业务试点的两家券商。中泰国际研究部分析师赵红梅表示,此次跨境业务资格获批与上次相比有诸多不同。一方面,是境外交易品种和服务上有所扩展。赵红梅认为:“得益于交易协议的增加,券商能够进行的交易及提供的服务将会增加,进而业务体系得到拓宽,资产配置能力得到提升。”
另一方面,在业务规模上有所控制。在国泰君安、华泰证券的获批回复中,证监会要求开展跨境业务要严格控制业务规模,不得超过净资本的20%,但此前给海通的回复中并没有该项规定。赵红梅认为:“这主要是证监会出于风险控制的考虑:参与境外业务面临的风险以及市场环境都与国内不一样,市场主体也完全不同。目前通过自营方式参与境外业务,对券商的资本金、定价能力、风险控制能力都是有很高要求。”
虽然监管层对业务规模有所控制,但由于国泰君安、华泰都是净资本排名靠前的一线券商,其跨境业务的潜在规模仍然可观。截至2017 年上半年末,国泰君安和华泰证券的净资本分别为966.4 亿元和435.71 亿元。这意味着跨境业务的潜在规模为193.28 亿元和87.14 亿元。此外,华泰证券255 亿元的定增已于2017年12 月获批通过,其净资本未来将大幅增加,因此,两家券商的潜在跨境业务规模预计都将在百亿元以上。
实际上,近年来出于维护人民币汇率稳定、遏制外汇储备缩水的考虑,监管部门加强跨境业务监管以限制资本流动,导致证券业跨境业务止步不前。长江证券分析师周晶晶认为,跨境业务资质的获批,意味着券商监管逐步回归常态化,监管对于券商新业务的定调有望更为积极,在合理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开始赋予券商更多业务空间,从而有利于改善券商的盈利能力。
不过,无论是两年前的海通证券,还是现在的国泰君安、华泰证券,都是行业排名靠前的大型券商。中信建投分析师赵莎莎认为,在“三步走”券商出海进程中,大型券商先发优势明显。
数据显示,2017 年上半年中信、海通、光大、招商和广发证券的海外收入分别占营业总收入的15.05%、14.72%、10.82%、7.68%和4.47%,开展跨境业务的诉求较为强烈。同时,随着券商分类新规的实施,风控完善的大型券商在新业务试点中占得先机。赵莎莎认为:“国君、华泰试点获批很可能仅仅是一个开始,未来或有更多大型券商试点获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