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新鲜出炉的万达集团上半年简报里,最大亮点是地产收入占比进一步下降,不到集团收入一半,和其他地产公司地产销售收入狂飙不同的是,万达地产却在刻意追求“下降”,“地产瘦身”立竿见影,足见万达转型的决心和成效。
简报披露,2017年上半年万达集团收入1348.5亿元,其中地产业务收入568.3亿元,占集团收入的42.1%;服务业务收入780.2亿元,占集团收入的57.9%。
这是继2016年万达集团服务业收入占比历史上首次超过地产之后,地产收入与服务业收入进一步“此消彼长”,去地产化卓见成效。
万达集团的去地产化转型布局已久。在房地产行业“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之际,在万达自身房地产业务蒸蒸日上之时,王健林就定下了主动转型服务型企业的战略。2016年初,王健林把万达商业的销售额目标,从上一年的1600亿,下调到1000亿。其决心之大,非常人所及。
其实,就是眼下,万达想发力地产,扩大销售,也很容易做到。从此次简报公布的万达土地储备可以看出,近8000亿的货值,大部分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哪怕一年想多变现1000亿,亦非难事。但万达转型是王健林深谋远虑的战略布局,他不会为短期的诱惑所动。
简报中的其他数字,也为万达的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如万达商业的租金收入116.9亿元,同比增加34.3%,租金收缴率100%。其增长之快、收缴率之高,都是能令业界咋舌的优异成绩。相较房地产销售的一次性收入,租金这种可持续现金流,为企业提供了长远竞争力。
从上半年简报中,还可以看到万达转型的另一大亮点,那就是其轻资产模式大获成功。
今年上半年开业的12个万达广场中,9个都是轻资产。上半年新发展项目28个,万达城2个,万达广场26个。万达广场全部为轻资产项目,其中投资类轻资产项目14个,合作类轻资产项目12个。
所谓投资类万达广场,就是别人拿钱下订单,万达负责找地、建设、招商和运营;所谓合作类万达广场,就是对方出地又出钱,万达负责设计、建设指导、招商运营,净租金双方7比3分成。它们是万达轻资产模式的两种形式。
合作类万达广场尤其是王健林青睐的模式,因其不但能分得租金,省去资本化,还解决集体用地问题,是万达商业的重大创新。这类项目万达2015年只签了一个;2016年签了18个;2017年上半年就新发展12个,可见其推进越来越顺利。这也说明,万达的轻资产项目非常受欢迎,市场认可其价值。
轻资产模式不但能加快扩张速度,还能优化资产负债表,但对品牌输出方要求极高,一般只有强势品牌才能做到。
在“地产瘦身”的情况下,服务业收入的快速增长令集团整体实力保持稳定增长,轻资产转型得到市场认可。万达集团的2017年上半年的业绩报告,是一份成长优异的成绩单,更是一份转型成效显著的成绩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