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华浓”品牌始于1932年的美国,是国际知名彩妆品牌,其产品以较灵活的变化和无穷的创意闻名。1996年,“露华浓”正式进入中国,产品偏重彩妆、美甲、美发产品。随着,日化行业竞争日益激烈,近年来究竟在经历一场什么样的变化?退出者又为它带来了哪些思考?请听中央台记者丁飞的报道。
37年前,中国还没有改革开放,广州友谊商店就开始销售露华浓唇膏了,那是当时最早进入中国的外资化妆品牌。后来,这个美国知名彩妆,将中文名字确定为“露华浓”,取自李白《清平调》里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颇有诗意。
37年后的2013年12月31号,露华浓中国在官网微博上留下最后一句话:“2013年最后一天,涂上一支心爱的唇膏,kiss goodbye!”最终,这个句号,还是用“唇膏”的方式淡淡画下——全国露华浓专柜将在2月完成撤退收尾。记者致电露华浓北京专柜:
记者:您们什么时候专柜就不在了呀?我大概什么时候之前去还可以买?
露华浓:这个我也不太清楚,反正您尽快吧。这两天应该不会,因为到现在为止我们也没有动静。要想买东西就尽快吧反正。
2013年的最后一天。美国化妆品巨头露华浓宣布,作为公司重构方案的一部分,将停止在中国市场的运营,并裁员1100人,约占全体员工15%,其中大部分是在中国雇佣的美容顾问。
元旦后,一些微博标签为“露华浓彩妆师”的网友在发出感慨。有人遗憾地说“如今这爱情式的长跑终于要到终点,真的要说分开了,曾经的美好只能在感触中缅怀,再见我的爱人!”有人则无奈地说“这下变成无业游民了,重新开始一切吧”日化专家、多家化妆品行业战略顾问冯建军则用三句话,总结露华浓这段漫长的在华之旅:
冯建军:露华浓到中国,到今天为止,用“完败”来形容,应该是比较准确的。第二个观点,进入中国,取得了哪些成绩,只能让人想到露华浓是进入中国市场最早的彩妆品牌;然后第三点来讲呢,成绩单太差了。到今天为止露华浓在全国百货店柜台数量大概150个左右,每年终端销售量不到2亿元,平均的单柜单产应该是很差的。
都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可是早早地进入中国的露华浓,却终究没有吃到什么甜头。业内曾有一个说法,大概每个美国女性一年需要买3支化妆品,法国女性2支,韩国女性4、5支,而中国女性呢,只有不到1支。这也就是说,中国彩妆市场潜力巨大。但为何,最早盯上这块“肥肉”的露华浓,却以“黯然退出”收尾呢?
露华浓目前正在力推的新品,炫亮唇膏。由于已经退出中国市场,国内各专柜将不会上架这款产品。而和欧莱雅、美宝莲等早已转而选择中国女星不同,露华浓至今依然“执着”地选择国人并不太熟悉的国际影星代言。熟悉日化行业的某公关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不接地气”,是失败原因之一:
贾总:不够接地气。其实代言人来讲的话,尤其是在日常你会频繁更换的这种快消品来看的话,真正还是建议这种跟本土“接地气”的比较好,要不然的话会有距离感。
根据露华浓财报,2012年公司总净销售额为14.3亿美元,但中国区业务仅占总数的2%。不仅如此,亚太地区作为除美国之外的第二大市场,也成为了衰退幅度最大的市场。这种负增长主要出现在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
整体上看,目前整个国内日化行业的竞争格局是——进入“巷战”。这也就是说,无论外资企业还是本土品牌,渠道,是制胜的关键之一。日化专家冯建军分析双方面临的局面:
冯建军:现在目前本土品牌和外资品牌之间的巷战吧,化妆品的品牌销售分为四个渠道,第一是百货店渠道,第二是商超卖场,第三是化妆品店,第四是电商。本土品牌往往都是寄生在第三渠道,外资品牌是一二渠道整个市场已经完全垄断掉了,所以它也在寻求渠道下沉,比如类似县级市场往下。
所以,当比露华浓更为“高大上”的雅诗兰黛、迪奥等奢侈品都“低下身来”进军中国三四线市场时,当比露华浓实力更强的宝洁、欧莱雅等早已深入到中国五六线城市时,只有露华浓还坚守在一线,即“停留”在省会城市的门店销售。也就是说,还在进行的这场“巷战”,正是露华浓“失去”的战略机遇。
商业,就是这样。不相信“早起的鸟儿就有虫吃”,不相信“一招制敌便一劳永逸”。市场的竞争,永远千变万化,稍不留意,便沉落谷底。这便是——露华浓的启示。